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神秘兮兮地掏出手机给我看华安优选策略基金的收益率曲线,那条优雅向上的弧线在酒吧暖黄灯光下显得格外诱人。“三年68%”,他眼睛发亮的样子让我想起去年在澳门威尼斯人见到的轮盘赌客。
说实话,我对这种挂着“优选”名号的基金总带着某种警惕。这个词太完美了,完美得像相亲网站精修过的照片——你知道他们肯定隐藏了什么。基金经理们用算法筛遍三千只股票,就像米其林主厨挑选食材,但问题是,当所有人都用同样的智能投顾系统,所谓的“优选”会不会变成集体性的审美趋同?
我见过最讽刺的一幕是某基金路演现场,PPT上展示的“独家因子模型”和隔壁会议室竞品基金的页面几乎雷同。这行当的黑色幽默在于,越是标榜独特的策略,越可能陷入同质化竞争。就像整容医院里每个人都想要“自然美”,结果出来的都是相似的网红脸。
但华安这款产品确实有点意思。他们的调仓频率透着某种哲学家的克制,不像某些基金像个多动症患者频繁交易。有次我跟踪了他们重仓股的变化,发现个有趣现象:在新能源板块集体狂欢的九月,他们反而减持了某龙头股——后来证明这个决定精准得可怕。这种逆人性操作让我想起巴菲特说的“别人恐惧时贪婪”,但真正能做到的基金经理,恐怕比会道歉的出轨男星还稀少。
我最欣赏的是他们每季度致投资者的信里那种坦诚得近乎残忍的表述。上个月读到“本季度超额收益主要来源于运气因素”时,我正喝的咖啡差点喷在显示屏上。在这个过度包装的时代,肯承认运气的存在反而显得格外可信——毕竟投资这回事,谁敢说全是实力呢?
不过有个细节始终让我如鲠在喉。他们近两年重仓的某消费股,恰好是基金公司股东旗下证券部门主承销的项目。这种巧合就像魔术师突然从观众席里抽中自己助理当托儿,你明知道有问题却又找不到证据。或许这就是资管行业的原罪:永远在利益关联的钢丝上跳舞。

最近市场波动加剧时,我特意观察了他们的净值回撤控制。有意思的是,最大回撤发生在某个政策利空突袭的周二,但第二天就修复了大半——这种快速愈合能力让我想起小时候玩过的记忆金属玩具。某种程度上,这种抗打击能力比牛市时的收益率更值得关注,就像婚姻质量要看吵架后的和解速度而非热恋时的甜蜜。
说到底,选基金和选伴侣没什么区别。那些把历史收益做成孔雀开屏般宣传材料的,往往藏着你不愿面对的缺陷。而真正值得托付的,可能是华安这样愿意告诉你“我们也会判断失误”的老实人——虽然这种老实,说不定也是种更高级的营销策略。
(突然收到老王微信:“那基金我买了38万”,配了个咧嘴笑的表情。我盯着手机沉默半晌,最终回复了句:“记得设置止损线”。有些投资课,终究要亲自交过学费才能学会。)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