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凌晨三点,我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商业计划书,突然笑出了声。这份为了创业课程作业而熬了三个通宵的”杰作”,怎么看都像是一份精致的自杀计划书。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这门课最有价值的或许不是教会我们如何创业,而是让我们看清自己根本不适合创业。
记得第一节课上,老师问了个有趣的问题:”在座有多少人想成为下一个马云?”教室里齐刷刷举起的手像一片小树林。而当老师接着问”有多少人愿意连续三年每天工作16小时”时,那片树林瞬间变成了稀稀拉拉的灌木丛。这个场景像极了我们这代人对创业的浪漫想象——只想要改变世界的快感,却不愿面对改变世界需要付出的代价。
有意思的是,课程进行到第三周,班里几个最活跃的”创业天才”开始频频缺席。后来在食堂遇见其中一位,他苦笑着说正在处理家里奶茶店的债务问题。”原来我爸创业二十年,最成功的经验是怎么在破产边缘跳舞。”这句话让我突然意识到,创业教育最缺失的可能正是对失败的祛魅。我们看了太多乔布斯车库起家的神话,却很少听说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如何在创业浪潮中溺亡。
课程中段的小组项目堪称现实版”幸存者游戏”。我们组五个”CEO型人格”的碰撞,让原本简单的校园快递代拿服务变成了权力斗争的修罗场。最讽刺的是,当我们终于做出个勉强能用的微信小程序时,隔壁寝室几个没选这门课的同学,已经用Excel表格做出了更高效的代拿系统。这件事给我的启示很残酷:有时候创业需要的不是酷炫的技术,而是愿意弯腰捡钢镚的耐心。

说到技术,课程里的商业模型画布练习让我印象深刻。当我第五次修改自己的”颠覆性创新”方案时,突然发现所谓的创新不过是把去年失败的共享经济项目换了个名字重新包装。这让我想起老家那个开了关、关了又开的手工酸奶店——每次重新开张都挂着”全新升级”的横幅,但酸奶还是那个容易拉肚子的配方。或许创业最大的幻觉就是总觉得自己能想出前人想不到的点子。
期末路演那天,看着同学们激情澎湃地讲述着要”改变行业格局”的项目,我突然感到一种诡异的熟悉感。这不就是我们小时候玩的过家家吗?只不过道具从塑料厨具变成了PPT和财务报表。最让我警醒的是评委老师的点评:”你们中90%的项目活不过三个月,但希望你们记住今天这种相信自己能改变世界的勇气。”
现在回想起来,这门课给我的最大收获不是学会了写商业计划书,而是看清了自己血液里流淌的到底是创业者的孤勇,还是普通人对安稳生活的向往。也许真正的创业教育不应该培养更多的创业者,而是帮助更多人理性地认识到——不创业,也是一种值得尊重的人生选择。
课程结束后的周末,我删掉了电脑里所有的”百万级项目”企划书,给一直劝我考公务员的母亲发了条微信:”妈,您上次说的那个事业单位考试,报名链接能发我吗?”发完这条信息,我感受到的不是挫败,而是一种奇怪的释然——承认自己不适合某些事情,或许比盲目坚持更需要勇气。
(后记:后来听说班里32个同学,真正开始创业的只有2个。一个在三个月后关停了代购小程序,另一个的”校园版Airbnb”项目因为室友打架事件被迫中止。而我现在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意外地让我有了更多时间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冒险。)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