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金融老炮儿的碎碎念
上周和老张喝酒,这哥们儿突然神秘兮兮地凑过来:”哎,你说中和应泰那事儿靠谱不?我小舅子非拉着我投钱,说得跟捡钱似的。”我一口啤酒差点喷出来——这场景,太熟悉了。

1. 当”专业”遇上人性
中和应泰的PPT我见过,西装革履的客户经理往会议室一坐,张口闭口”量化对冲””阿尔法收益”,唬得小白一愣一愣的。但干过十年资管的人都懂,金融圈最贵的三个字不是”高收益”,而是”我负责”。
去年某私募爆雷前夜,他们的风控总监还在朋友圈晒米其林晚餐。你看,这行当的荒诞在于:越是把”合规”挂嘴边的,越可能正在后台偷偷修改净值曲线。
2. 那些年我们交过的”学费”
我有个血淋淋的教训:2018年某号称”国资背景”的P2P平台,当时查了工商登记、看了红头文件,甚至托关系问到某领导秘书,得到的都是”放心投”。结果呢?暴雷后才发现所谓的国资股东,其实是某县城供销社的三级子公司。
现在看到中和应泰宣传页上”央企战略合作”几个烫金大字,我条件反射就想查股权穿透图。朋友骂我疑心病,我说这叫”幸存者偏差”——没被收割过的人,总觉得镰刀是理发师的工具。
3. 金融魔术师的障眼法
他们最爱玩的两手牌:
– 数据美容术:展示的三年年化12%收益,细看小字才发现是”某优选产品历史业绩”,而当前在售产品的说明书里藏着”不保本不保收益”的免责条款。
– 安全感营造:把办公室设在陆家嘴环球金融中心,装修费比管理规模还大。但您知道吗?去年跑路的那家,前台大理石墙面都是租的临时贴纸。
4. 一个悖论:越”靠谱”越危险
这事儿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当某个产品看起来完美符合所有合规要求时,反而要警惕。就像菜场里那些锃光瓦亮的”有机蔬菜”,大概率是泡过药水的。
真正的好私募往往低调得让人生气——我认识某家十年年化21%的团队,官网丑得像20年前建的,路演PPT用的还是Office2003模板。人家说了:”有这功夫包装,不如多盯盯持仓。”
5. 给老张们的生存指南
最后给了朋友三条建议:
1. 把宣传材料里所有形容词删掉再看
2. 查中基协备案时,顺便看看高管们的离职记录
3. 记住巴菲特他老人家说的:”永远不要问理发师你是否需要理发”
走出烧烤店时,老张嘟囔:”要不…还是存余额宝?”夜风里我俩相视一笑——你看,人类对风险的认知,终究要靠真金白银的教训来校准。
(后记:三天后老张发来微信,说小舅子改推另一家”区块链+量化”平台了…得,这茬韭菜算是熟透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