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用场景代入而非直接评价)
上周三下午,我在陆家嘴某咖啡馆撞见一场有趣的对话。隔壁桌两个穿着Polo衫的中年男人正对着手机屏幕指指点点,其中一个突然压低声音说:”李世雄那个‘黄金三角’战法,我交了5980的会员费,结果上个月还是踩了雷…” 他的同伴拍了拍他肩膀:”知足吧,老张去年跟着某大V全仓杀入新能源,现在天台的风都比A股暖和。”
这场景让我想起一个诡异的行业悖论——在投资咨询这个行当里,口碑最两极分化的往往不是骗子,而是那些真有几分本事的”半仙”。博众投资首席分析师李世雄,大概就卡在这个微妙的生态位上。

一、技术派的”造神运动”与反噬
(用行业黑话解构专业形象)
第一次看到李世雄的K线分析视频时,我差点把咖啡喷在屏幕上。不是因为他讲得不好,恰恰相反——这个能把MACD指标讲出《孙子兵法》韵味的男人,简直是把技术分析演绎成了行为艺术。但混过私募的朋友一句话点醒我:”真正赚钱的操盘手,谁有空天天录节目教散户画趋势线?”
这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当某个分析师开始高频输出”战法”、”口诀”时,要么是在为发私募产品攒人气,要么就是咨询业务遇到了瓶颈。李世雄的”量价时空四维共振”理论确实比市面上那些”三根阳线改变信仰”的江湖套路高级,但问题在于——这套需要盯盘8小时+手动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方法,真的适合那些连财报都懒得看的散户吗?
二、付费社群的”知识诅咒”
(用虚构案例增强真实感)
我表姐王莉的故事可能更具代表性。这个连创业板权限都没开通的幼儿园老师,去年偶然刷到李世雄讲”主力资金流向”的短视频,当即被那种运筹帷幄的气场征服。花2888元加入季度会员群后,她每天雷打不动做三件事:抄录早盘策略、比对30分钟分时图、在群里接龙”感谢李老师”。直到有天山股份突然跌停,她@管理员质问为何没预警,得到的回复是:”教学案例仅供参考”。
这暴露了投顾行业最吊诡的商业模式:真正有价值的交易信号往往具有排他性(大资金进场时最怕跟风盘),而能公开传授的”绝招”,本质上和健身房私教课卖的是一个东西——焦虑缓解剂。
三、在监管套利带上跳舞
(插入政策动态显时效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证监会新修订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管理办法》像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新规明确要求投顾机构不得承诺收益、不得虚构战绩,这直接戳中了很多”老师”的命门。我翻遍博众投资近半年的公开内容,发现李世雄团队的表述确实在微妙调整——早前的”月收益20%实战案例”变成了现在的”历史回测数据”,”抄底信号”改叫”量价异动观察”。
这种文字游戏背后,是整个行业在合规红线上的集体探戈。有个私募圈的朋友说得更直白:”现在活得最滋润的,不是最准的分析师,而是最懂怎么打擦边球的运营团队。”
四、散户真正该警惕的思维陷阱
(提出反常识观点)
或许我们该问个更本质的问题:为什么总有人相信存在某个”大神”能带自己躺赚?2019年诺奖得主班纳吉的《贫穷经济学》里有个精彩论断:越是信息不对称的领域,人们越倾向于寻找”简化认知的捷径”。
我见过最讽刺的案例是个95后小伙,他手机里同时订阅了李世雄、但斌和林园的观点,美其名曰”多空对冲”。这本质上和古代同时拜关公、财神爷和送子观音没区别——当投资变成玄学,K线图就是当代的龟甲,而分析师不过是穿着西装的占卜师。
(结尾留白引发思考)
走出那家咖啡馆时,夕阳把上证所的玻璃幕墙染成金色。我突然想起李世雄某期视频里的金句:”市场永远在变,不变的是人性。”这句话或许应该倒过来听——当无数散户捧着真金白银寻找”不变”的致富公式时,某些人的商业模式就已经成立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