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四川钱坤投资时,我们到底在期待什么?
上周五,我在成都城南的一家茶馆里偶遇了一位老同学。寒暄过后,他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最近在钱坤投了点钱,听说回报不错。”我注意到他说话时手指不自觉地敲击着茶杯,眼神飘忽不定——这让我想起了五年前另一个朋友向我推荐P2P理财时的神情。
一、光环之下的现实困境

钱坤投资在四川本土确实算得上是个”角儿”。打开他们的官网,那些金光闪闪的业绩数字和政企合作案例确实能晃花人眼。但作为一个在金融圈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油条,我总对那些过分完美的数据保持警惕。就像我常对团队说的:”当一家公司的宣传资料读起来像童话故事时,最好先查查它有没有留下南瓜马车的玻璃鞋。”
有意思的是,去年我参与过一个川内中小企业融资论坛。钱坤的一位高管在台上侃侃而谈”产融结合新生态”,台下几位实业老板却在小声嘀咕:”他们那个尽调团队上次来我们厂,连生产线都没走完就急着要报表…”这种反差让我想起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的那句名言:”金融业的繁荣往往建立在对实体经济的天真想象之上。”
二、区域金融的”盆地效应”
不可否认,钱坤确实抓住了四川特色产业升级的窗口期。他们在清洁能源、文旅康养等领域的布局,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对地方经济脉搏的把握。但问题在于——这种”地缘优势”是把双刃剑。
我认识的一位矿业老板就吃过暗亏:”当初看中他们在锂矿资源方面的人脉才选择合作,结果发现他们的投后管理团队连碳酸锂和氢氧化锂的工艺区别都搞不清楚。”这不禁让人怀疑,某些所谓的”本土化优势”,是否已经异化为一种认知上的”盆地效应”——坐井观天而不自知。
三、理财产品的”麻辣诱惑”
说到最受普通投资者关注的理财产品,钱坤的某些产品说明书读起来就像川菜馆的菜单——收益预期那栏红彤彤的数字,活像一盆飘着厚厚辣椒油的毛血旺,让人既垂涎又隐隐胃痛。
我太太的闺蜜张姐就中过招:”客户经理说这款产品稳赚不赔,跟存银行差不多,结果到期时本金都亏了15%。”更讽刺的是,当张姐拿着印有”低风险”字样的宣传单去理论时,对方却指着角落里蚂蚁大小的”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收益”说事。这种销售话术,简直是把”麻辣”玩成了”麻醉”。
四、另一种可能性的想象
平心而论,在川内同类机构中,钱坤的合规意识还算靠前。去年他们主动清退某问题项目的举措,至少展现了不同于某些”跑路平台”的担当。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当整个行业都在比烂时,稍微干净点的那个就自动成了”优等生”,这种评判标准本身就很荒诞。
我突发奇想:要是钱坤能像成都的苍蝇馆子那样,把功夫用在实处而不是门面上——少搞些花哨的金融创新,多培养几个真正懂产业的基金经理;少开几场虚头巴脑的发布会,多跑几趟偏远县市的被投企业,或许能闯出条不一样的路子?毕竟在四川这片土地上,最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那些光鲜亮丽的门楼,而是巷子深处飘来的实实在在的火锅香。
离开茶馆时,我那位老同学突然追出来问:”你说我要不要把银行理财都转过去?”夕阳下,我看见他手机屏幕上钱坤APP的图标闪着刺眼的金光,像极了当年那些P2P平台的启动页面。我张了张嘴,最终只说:”记得看看他们最新季度的底层资产披露报告…”话没说完,就被淹没在春熙路嘈杂的人声中。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