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已死?不,它只是换了一张更狡黠的面具
三年前某个深夜,我被手机震动惊醒——某P2P平台的爆雷推送。23万本金像被黑洞吞噬般消失得无声无息。那个夜晚我抽完了半包黄鹤楼,在阳台上盯着凌晨四点的街道发呆,突然觉得所有标着”年化12%”的按钮都像赌场的老虎机。
有意思的是,去年在杭州某科技论坛的咖啡角,我听见两个穿着始祖鸟冲锋衣的年轻人兴奋地讨论着”去中心化金融协议”。他们手舞足蹈地说着”智能合约自动执行””资金池透明可查”,像极了2015年那些在创业咖啡馆里推销P2P的西装男——连摩卡杯倾斜的角度都惊人相似。
这让我产生某种诡异的既视感:当我们在墓碑上刻下”P2P”三个字母时,它的鬼魂正穿着DeFi的外衣在区块链的迷雾里重生。本质上都是在玩资金期限错配的魔术,只不过道具从”风险备用金”换成了”流动性挖矿”,舞台从中央服务器迁移到分布式账本。
最讽刺的是,当年P2P平台最爱挂在嘴边的”打破金融垄断”,现在成了加密货币布道者的圣歌。但当你剥开那些晦涩的技术黑话,核心逻辑依然是用高收益诱惑普通人参与他们根本不理解的游戏。就像我姑妈至今以为她在某平台买的”数字黄金理财”和银行黄金定投是一回事——毕竟APP界面都长得像双胞胎。

或许金融创新的本质就是不断制造认知差。早期玩家吃信息红利,中期跟风者喝汤,晚期入场者买单。我记得2017年某爆雷平台CEO受审时说过:”不是我们太狡猾,是人性永远会为8%以上的收益自动关闭风险感知系统。”这句话比任何金融教科书都更精准地刺穿了资本游戏的真相。
现在每当看到”创新金融科技””普惠金融”这类词,我的手指会下意识抽搐——这是当年连续点击”债转退出”按钮留下的生理记忆。有时候我在想,或许我们真正该投资的不是某个平台,而是自己的认知阈值:当某个理财产品让你产生”终于被我看懂”的兴奋感时,恰恰最该拉起警报。
毕竟在这个算法比情人更懂你喜好的时代,让你”刚好能理解”的金融产品,恐怕比完全看不懂的东西更危险。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