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凌晨三点,我被手机震动惊醒——新加坡交易所的期货指数突然跳水2.3%。黑暗中盯着那道刺眼的绿色曲线,我突然想起去年在东京银座酒吧里遇到的野村证券交易员山本。他当时晃着威士忌杯苦笑:”我们这行最讽刺的是,明明预测的是经济走势,实际上却在给全球投资者的集体焦虑情绪做心电图。”
这话现在想来格外锋利。你看亚太股指的月度波动图,那些锯齿状的线条哪里是经济基本面的反映?根本就是人性贪婪与恐惧的实时心电图。特别是最近三个月,日经225指数像个刚学会冲浪的新手,在美联储议息会议的浪涛里跌跌撞撞——有时候我觉得这些指数早就脱离了实体经济,变成了华尔街和亚洲散户之间的心理博弈游戏。
最让我困惑的是香港恒生指数的”人格分裂”。上周三它刚因为内地房地产政策利好暴涨3%,第二天就跟着美股科技股暴跌抹平所有涨幅。这种精神分裂式的走势让我想起2020年在首尔汝矣岛证券大厅看到的场景:一群退休老人紧盯着屏幕上的KOSPI指数,每当指数下跌0.5%就集体发出叹息——那声音像极了ICU监护仪发出警报时的集体窒息感。
说实话,我越来越怀疑所谓”技术分析”的本质。那些画着黄金分割线的图表分析师,本质上和古代盯着龟甲裂纹的占卜师没什么区别。记得去年尝试用机器学习模型预测ASX200指数,结果发现在黑天鹅事件面前,所有算法都像遇到暴风雨的纸船——澳大利亚山火导致指数单日暴跌4.2%那天,我的模型误差率直接飙到37%。这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用理性工具完全捕捉资本市场的非理性本质。

有意思的是,亚太股市最近出现了诡异的情感传导现象。上个月东京早晨的抛售情绪,会在三小时内像瘟疫一样传染到上海和孟买的交易厅。这种情绪传染的速度甚至快过新冠疫情——现代交易网络把人类的恐慌做成了即时冲泡的速溶咖啡,只需点击鼠标就能让整个亚太区品尝同一种苦涩。
或许我们应该承认,股指早就不是经济晴雨表,而是现代社会的集体精神压力计。当台湾加权指数因为一片芯片短缺传闻就剧烈波动时,当越南胡志明指数因为一条推特就暴涨暴跌时,我们测量的根本不是价值,而是人类对不确定性的耐受阈值。就像我认识的一位马来西亚基金经理说的:”现在做决策时,我花在行为心理学书籍上的时间已经超过看财报的时间。”
站在这个角度看,最近亚太股指的震荡或许不是危机,反而是种觉醒。当数字开始诚实反映人类的情感脆弱性,当K线图暴露出我们集体非理性的真相,或许才是金融市场真正成熟的开始。就像那个失眠的凌晨我突然顿悟的:也许健康的股市不该是平稳上升的直线,而应该像人类心电图一样——有起有落才是活着证明。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时看了眼屏幕,日经指数又跌了0.7%。看来今天又有很多人需要服用抗焦虑药物了——当然,这话说得可能太过刻薄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