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我那个连余额宝都不敢买的表姐突然问我:“你说年化4.5%的理财能买吗?客户经理说比存款划算。”她眼神里闪着光,像发现藏在沙发缝里的硬币——这种兴奋感让我后背发凉。
五年前我也是这样。在某银行贵宾室里,穿着定制西装的首席理财师用鎏金钢笔圈出“历史年化6.8%”的数字时,我仿佛看见复利曲线正在自动铺就孩子的留学之路。结果?那年资管新规落地,我的“稳健型”产品净值一度跌穿初始值,经理的西装变成了化纤工装——他跳槽去了另一家银行。
风险从来不是概率数字游戏,而是人性博弈场。当你看见宣传页上“业绩比较基准”这六个字时,就该明白这和方便面包装上的“图片仅供参考”本质相同——那碗冒着热气的牛肉面里,永远只有三片薄如蝉翼的肉。
最讽刺的是,我们警惕P2P暴雷,却对银行APP里打着“精选”标签的产品卸下心防。就像总觉得米其林餐厅不会用地沟油,但你别忘了,雷曼兄弟破产前也是AAA评级。去年某股份制银行代销的信托产品违约,购买者中不乏金融从业者,这行当最可怕的潜规则是:卖理财的人自己从不买理财。

现在我会盯着产品说明书里的小字找答案:当看见“非保本浮动收益”后面跟着“R3”风险等级时,比看到前男友发来的结婚请柬还清醒。真正值得恐慌的不是净值波动,而是你把教育金、养老金、看病钱统统塞进同一个“稳健”篮子里——这不是理财,这是俄罗斯轮盘赌的金融变种。
前两天路过那家银行,新海报写着“穿越牛熊,守护您的财富”。我忽然想起动物园笼子上挂的“请勿投喂”警示牌,到底防的是动物伤人呢,还是防人伤动物?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