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盛投资:当数字开始呼吸
上周三下午,我在陆家嘴的星巴克偶遇了老张。他正对着笔记本电脑上的K线图皱眉,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又亏了?”我打趣道。他苦笑着合上电脑:”你说这市场,明明数据都摆在那儿,怎么就是抓不住呢?”
这话让我突然想到诚盛投资最近发布的年报。表面上,这家公司的业绩曲线漂亮得像是用圆规画出来的——连续七年稳定增长,年化收益率保持在22%以上。但真正让我后背发凉的,是他们财报附注里那句轻描淡写的话:”本年度算法模型误判率较去年同期下降0.7%”。
0.7%?这个数字听起来微不足道,但放在千亿级资金规模里,意味着每天有上百万的资金在”误判”和”修正”之间游走。我不禁怀疑,当我们谈论投资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是精密计算的数字游戏,还是人性与机器之间那道越来越模糊的界限?
三年前我参观过他们的交易大厅。没有想象中的喧嚣,整个空间安静得像重症监护室。三十多个分析师沉默地盯着六块显示屏,实时数据在玻璃幕墙上流淌成蓝色瀑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角落里的”异常值处理区”—当系统检测到无法解释的市场波动时,会在这里触发人工干预。负责人当时笑着说:”这是我们给机器留的忏悔室。”

但问题就在于,当算法已经能预测美联储议息会议前24小时的市场情绪波动,当自然语言处理可以实时解析上市公司电话会议的潜台词时,人类所谓的”直觉”还剩下多少价值?我记得有次和他们的首席风控官喝酒,他半醉时说漏嘴:”我们现在更害怕的是模型太过完美——你知道,森林里如果每条路都太清晰,反而会让人忘记怎么辨认方向。”
这种焦虑在去年三月得到验证。当时市场因为某个黑天鹅事件剧烈震荡,诚盛的系统在最初15分钟保持了诡异的沉默。事后复盘发现,他们的深度学习模型遇到了训练数据中从未出现过的模式组合,就像个优等生突然拿到超纲考题,只能选择交白卷。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玩的多米诺骨牌。我们总是精心计算每张牌的间距和角度,却忘了最重要的变量——摆牌时手抖的那一下。现在的量化投资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把一切变量都塞进模型,唯独忘了给”意外”留个位置。
或许真正的投资智慧,正在于学会与不确定性共舞。就像老张最后说的:”我现在宁愿要一个会偶尔出错的系统,至少我知道它还在呼吸。”他指着窗外陆家嘴的天际线:”你看这些玻璃幕墙里的光,每盏灯后面都是试图预测明天的人。但说到底,市场从来不是数学题,而是首永远写不完的诗。”
此刻我望着诚盛最新的持仓报告,突然注意到他们悄悄增持了多家生物科技公司。这很有意思——家以算法著称的基金,开始投资最不可预测的生命科学领域。也许这就是答案:当机器足够了解数字,人类要做的,是重新学会解读那些无法被量化的东西。
就像咖啡凉了之后,杯底留下的那一圈痕迹。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