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一个行业交流会上遇到了一位自称“原油期货专家”的老兄。他穿着定制西装,手腕上那块表的价格大概抵得上我半年工资。几杯威士忌下肚后,他凑近我压低声音说:“知道现在最稳的赚钱路子是什么吗?原油!比炒股实在多了——这玩意儿可是硬通货。”我当时没接话,只是默默看着他袖口若隐若现的纹身——后来才知道,那位老兄三个月后因为涉嫌集资诈骗被带走了。
这事让我琢磨了很久。为什么明明每隔几个月就有原油骗局曝光的新闻,却总有人前赴后继往里跳?或许我们都被那个名为”黑金”的浪漫想象给蛊惑了。石油这玩意儿从来就不只是商品,它更像是投射欲望的幕布——谁都能在上面看见自己想看见的:地缘博弈、财富传奇、甚至改变阶级的捷径。
最讽刺的是,现在连骗局都开始搞”消费升级”了。早些年还是”老师带单炒现货”的粗放模式,现在居然出现了打着碳中和旗号的新变种。我上个月就收到个私募路演邀请,号称用AI算法预测原油价格波动,年化收益保底25%。现场PPT做得比科技发布会还炫,但当我问及底层资产托管银行时,那位90后基金经理突然开始大谈特谈”Web3.0时代的能源金融新生态”。
某种程度上,这些骗局能成功,恰恰是因为它们给了普通人一个看似触手可及的参与宏大叙事的机会。毕竟不是谁都能去沙特挖油井,但在手机APP上买卖原油期货?这简直像是一场平民版的亿万剧情。我认识的一个退休工程师曾经跟我说:”买中石油股票还不如直接炒原油,至少亏也亏得明白。”结果他去年在某个平台三天亏掉了四十年积蓄——那个所谓的”WTI原油连续”合约,后来被证实根本是庄家自己捏造的虚拟盘。

有时候我觉得,原油投资骗局能经久不衰的秘诀在于它精准拿捏了人性弱点:既想让资金避险又渴望高回报,既怀疑天上掉馅饼又害怕错过风口。就像那个经典悖论——所有受害者在被骗前都坚信自己不是最傻的那个。
现在最让我担忧的是骗局的”下沉化”趋势。某些直播平台已经开始出现”原油定投教学”的付费课程,主打受众居然是三四线城市的宝妈群体。当剪着油井视频的网红用”财富自由”的话术收割199元课时费时,某种意义上看,这比传统金融诈骗更具破坏性——它把赌博包装成了知识付费。
或许我们该承认,对原油的迷信本质上是对复杂世界的逃避。宁愿相信几个神秘K线图能预测全球供需,也不愿直面这样一个事实:真正能从原油市场稳定获利的,永远只有那些能左右产油国政策的人。其他所有人,不过是赌桌边的围观者——区别只在于有人押注用筹码,有人押注身家性命。
写到这儿突然想起个细节:那位在交流会上遇见的”专家”,被捕时警方在他电脑里发现了个命名为羊群心理学的文件夹。你看,骗子们早就参透了,原油只是道具,永恒不变的赌局主角永远是人性。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