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老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买华夏回报的人,骨子里都藏着点赌性。”我端着酒杯的手顿了顿——这话听起来刺耳,却莫名戳中了我这些年观察基金市场的某种直觉。
记得2008年股市崩盘时,我家楼下证券营业部门口挤满了情绪激动的中年人。那时我刚入行,跟着导师做市场调研,有位穿着褪色夹克的大叔攥着华夏回报的宣传单喃喃自语:”说好的稳健回报呢?”他眼角深刻的皱纹里嵌着某种被辜负的期待。十五年后,当我翻开这只”国民基金”的最新季报时,突然理解了大叔当年的困惑——所谓”稳健”,或许本就是资本市场最精致的谎言。
华夏回报最讽刺的设定在于,它越是强调”控制回撤”,就越暴露了整个资管行业的软肋。去年三季度其前十大重仓股调整了四只,调仓幅度堪比热衷追涨杀跌的科技主题基金。基金经理在路演时总爱说”坚持价值投资”,但看看他们的换手率吧——某种程度上,这种言行不一像极了在酒吧劝你少喝酒自己却灌下第三杯威士忌的损友。
我跟踪过他们某任基金经理的持仓轨迹,发现个有趣现象:每当茅台股价突破某个心理价位,他们就会减持一部分并买入当时的热门银行股,美其名曰”动态再平衡”。结果呢?2020年那波白酒行情里,这个策略让基金少赚了至少15个点。有时候我在想,这种刻板的风控执念,是不是像给法拉利装上限速器——安全是安全了,但彻底违背了超跑的宿命。

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很多80后父母正在把孩子的教育金定投在这只基金上。他们不看持仓结构,不懂夏普比率,只是单纯相信那个红色的”华夏”二字代表国家信用。这让我想起2015年那些排队买P2P的大妈,只不过这次的信用背书从”年化13%”变成了”老牌公募巨头”。当资管产品成为某种信仰符号,任何净值波动都会被解读成对信仰的考验——说真的,这种压力本该由教堂承担,而不是基金公司。
当然我得承认,去年四季度他们重仓光伏板块的操作确实漂亮。但与其说是基金经理眼光毒辣,不如说是赌对了政策风向。这种运气成分在基金年报里永远被包装成”深度研究驱动”,就像米其林餐厅把普通的胡萝卜切成薄片后身价翻十倍——资管行业的魔术,本质上都是叙事技巧的胜利。
或许我们该重新定义”稳健”:它不是永不下跌的净值曲线,而是清醒认知风险后的主动选择。当华夏回报的规模突破300亿时,其每个调仓动作都会在市场上掀起涟漪,这种体量本身就已经和”灵活稳健”的初心相悖。就像成年后的我们再也穿不上小学时的校服,有些成长注定要以抛弃某些承诺为代价。
放下基金季报时窗外正华灯初上,陆家嘴的玻璃幕墙反射着资本流动的金色光芒。那些购买华夏回报的人或许永远不会知道,他们虔诚定投的每一分钱,都在参与一场关于信任与背叛的现代金融寓言——而故事的结局,早就写在人性对安全感的永恒渴望里。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