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我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咖啡杯已经见底。这是我第三次尝试在创业板开盘前完成交易策略调整——作为一个自由投资者,我发现自己正在被这个市场的交易时间慢慢驯化。创业板那看似合理的交易时段背后,藏着多少我们视而不见的荒诞?
交易时间的”科学”与”玄学”
官方说法总是那么冠冕堂皇:上午9:30-11:30,下午13:00-15:00,与主板市场保持一致,便于投资者操作。但真的只是这样吗?我认识的老张——一个在券商干了二十年的老兵——曾酒后吐真言:”这时间表就是个历史遗留的怪胎,当年定下来的时候,交易所那帮人中午还要睡午觉呢!”
更吊诡的是,创业板的交易时间明明比港股、美股短得多,却要求投资者在更短时间内做出更多决策。某种程度上,这就像让一个人在30秒内吃完一顿法式大餐——除了消化不良,还能期待什么好结果?

那些被交易时间改变的人生
我观察过营业部里那群”创业板专业户”。老李每天雷打不动9点15分到,就为了抢个好位置;小王则永远带着眼袋,他说自己必须凌晨四点起来研究隔夜美股走势。这群人的生物钟已经完全被那四个小时绑架了。
最讽刺的是,去年创业板改革时增加了盘后定价交易,本意是给上班族行方便。结果呢?我认识的大部分散户反而更累了——白天盯盘,晚上还要研究盘后交易。这让我想起那个经典笑话:为了解决堵车问题,政府决定增加更多车道。
交易时段的隐形暴力
你有没有注意过,创业板最疯狂的波动往往发生在开盘后半小时和收盘前半小时?这不是巧合。在这两个时段,机构可以利用资金优势制造”假突破”,而散户就像被赶上架的鸭子——要么追高,要么割肉。
我做过一个非正式统计:过去三年,创业板个股在交易时段最后15分钟的平均波动幅度是其他时段的2.3倍。这哪里是交易时间?分明是机构收割的黄金时段。
一个异端者的提议
也许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整个交易时间制度。为什么不能像加密货币市场那样24小时交易?反对者会说这会导致投资者过度疲劳,但现在的状况难道不是更糟吗——所有人都在同一时间挤独木桥,制造人为的波动?
或者,我们可以尝试分段交易:上午三小时,晚上三小时,给市场足够的消化时间。我知道这个想法会触怒很多传统派,但看看我们周围吧——外卖可以24小时点,视频可以随时看,为什么股票交易还停留在工厂时代的时间观念?
尾声:时间牢笼里的困兽
上周五收盘后,我看到营业部门口的老王瘫在椅子上睡着了。他的手机屏幕还亮着,显示着创业板指数的分时图。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我们争论的从来不只是几个小时的数字游戏,而是一种被异化的生活方式。
创业板的交易时间就像一具看不见的枷锁,它不仅框定了资金的流动,更在潜移默化中改造着每个参与者的生活节奏。或许真正的投资自由,首先应该从打破这个时间牢笼开始。
毕竟,当市场连我们的生物钟都要操控时,谁还敢说自己是在”自由交易”呢?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