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我盯着电脑屏幕上的财务报表,突然意识到一个荒谬的事实——我创业三年最大的收获,竟然是学会了如何优雅地失败。这个念头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惊醒了在沙发上打盹的合伙人老张。
“你疯了?”他揉着眼睛问。
“不,我只是终于想明白了。”我指着屏幕上那个刺眼的亏损数字,”我们总说创业要成功,但没人教我们怎么体面地失败。”
这话听起来有点丧气,但请容我解释。去年冬天,我们差点死掉的那个月,我去了趟义乌。在商贸城附近的小面馆里,遇到个做纽扣批发的老板。他说了句让我醍醐灌顶的话:”做生意就像打麻将,你不能只盯着胡牌,得先学会怎么不点炮。”
这大概是我听过最接地气的创业哲学。我们这些创业者总被各种成功学洗脑,却忘了商业本质上是个概率游戏。那些教人”从0到1″的课程永远不会告诉你,有时候从0到0.5就已经耗尽了全部运气。
记得我们拿到第一笔融资时,投资人要求我们在BP里删掉”风险”这个词。”现在的年轻人不爱听这个,”他晃着红酒杯说,”他们要的是确定性。”多讽刺啊,创业最确定的就是它的不确定性。就像我大学室友,去年做跨境电商赚得盆满钵满,今年却在朋友圈卖起了自制辣酱——因为平台规则突然改了。
有人会说这是韧性,我倒觉得更像某种商业版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我们渐渐爱上这种颠簸的感觉,甚至开始享受每次危机带来的肾上腺素飙升。上周去见个做餐饮的朋友,他正为外卖平台抽成上涨发愁,却突然兴奋地跟我说:”你知道吗?这种绝境最能激发创意!”他眼里的光芒让我想起赌场里的老手。
不过最吊诡的发现是:创业越久,越不相信所谓的”方法论”。那些商学院教材里的矩阵模型,在真实商战里往往不如菜市场大妈的砍价智慧。我们团队最值钱的经验,居然来自被三个供应商连环坑过后总结的”防骗指南”。现在招新人,我第一个问题永远是:”你被骗过吗?”没被骗过的,我反而不太敢要。
说到招人,这可能是创业者最大的认知陷阱。我们总在寻找”最优秀的人才”,但真实情况是——适合比优秀重要100倍。去年挖来的大厂高管,三个月就离职了,理由是”不习惯没有SOP”。而跟着我们打地铺的实习生,现在成了最能打仗的项目经理。这事让我明白,创业公司要的不是零件,而是能自我进化的有机体。
最近有个有趣的现象:我朋友圈里那些喊着要”改变世界”的创业者都沉默了,反倒是几个做小生意的朋友活得越发滋润。楼下修手机的小伙子上个月刚开了第三家店,他的经营哲学简单得可怕:”东西修好,钱收少点。”这让我开始怀疑,我们是不是把创业想得太复杂了?就像那个老笑话:卖煎饼的大妈从来不听什么”用户增长模型”,但她清楚记得每个老顾客要不要加香菜。
所以现在别人问我创业心得,我会说:先学会区分”生存”和”表演”。那些华丽的战略PPT,远不如仓库里没卖出去的库存来得真实。有时候半夜算账,看着那些数字,我会有种奇怪的踏实感——至少它们不会骗人。
至于成功?那可能只是个附带品。就像登山的人最终记住的,往往不是山顶的风景,而是半路上那块硌脚的石头。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