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陆家嘴某家咖啡馆里无意间听到邻桌的谈话。”魏老师的课你报了没?他们说跟着做三个月就能翻倍…”那位穿着考究的中年女士正压低声音向同伴推荐某个投资课程。她手机屏幕上那个红色logo我再熟悉不过——中和应泰。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最高明的骗局往往穿着最体面的外衣。
一、专业外衣下的心理操控术

大多数人对”荐股诈骗”的想象还停留在QQ群里那些粗劣的”明天涨停股”广告。但中和应泰这类机构完全不同——他们深谙中产阶层的心理弱点。我研究过他们近三年的公开材料,那些精心设计的专业术语、每周准时推送的宏观经济分析、甚至刻意保留的几处无关痛痒的预测失误,都在构建一种微妙的真实感。
这让我想起心理学上的”医生白大褂效应”。当某位魏宁海们穿着西装在五星级酒店讲课,背后屏幕播放着Bloomberg终端截图时,台下观众大脑中的批判性思维会不自觉地关闭。去年有位受害者告诉我:”他们预测美联储加息的那套逻辑,连我在投行工作的儿子都说挑不出毛病。”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他们用70%的真话为30%的谎言铺路。
二、知识付费时代的骗局升级
有意思的是,这些机构反而在疫情期间迎来”业务爆发”。当知识付费成为中产焦虑的解药,当1999元的课程价格恰好卡在”值得一试”的心理区间,传统诈骗判定的金额标准完全失效。我统计过某投诉平台数据,中和应泰的客诉金额集中在5000-30000元区间,这个数字既够不上刑事立案标准,又足以让受害者肉疼到放弃维权。
更讽刺的是他们的”售后服务”。有学员发现推荐的股票连续下跌后,居然收到一份措辞专业的《波动率风险提示函》,里面引用的CAPM模型公式完全正确。这种用学术铠甲武装骗术的做法,简直可以写进商学院的反面教材。
三、我们都在喂养这只怪兽
但把所有责任推给行骗者就够了吗?我认识的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说过句诛心的话:”那些哭着说被骗的学员,如果推荐的股票涨了,他们会举报吗?”某种程度上,正是投资者对”稳赚不赔”的畸形期待,滋养着这些伪专业机构。就像赌场里最赚钱的不是赌徒,而是卖”必胜秘籍”的人。
最近注意到个有趣现象:在各大投诉平台,中和应泰的回应速度明显快于其他理财骗局。他们甚至会主动提供部分退款换取删帖。这种”盗亦有道”的做法,反而让很多受害者选择沉默——毕竟谁愿意承认自己花几万块买的”专业知识”其实是场骗局呢?
尾声
上周路过那家咖啡馆,又听见熟悉的对话:”这次不一样,魏老师说要教我们看主力资金…”玻璃窗倒影里,我看见自己下意识摇头的苦笑。在这个全民理财的时代,或许我们最该投资的,是学会识别那些包装精美的谎言的能力。毕竟,当骗子开始认真研读CFA教材时,普通人的防骗考试才刚刚开始。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后,我试着用中和应泰的选股公式回测了2020年数据,你猜怎么着?年化收益还不如闭着眼买指数ETF。但这话我可不敢对那位咖啡馆里的女士说…)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