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一家咖啡馆偶遇老同学阿强。他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最近跟万隆证券的经理吃饭,他们有内部票…” 他眼睛里闪着那种我熟悉的、赌徒式的光——三年前比特币暴跌时,他在天台抽烟的表情可不是这样。
一、荐股机构的”魔术三定律”
所有证券咨询公司都遵循着某种潜规则:第一,他们永远在牛市更”准”,因为闭着眼扔飞镖都能命中几只上涨股;第二,他们的”成功案例”永远停留在半年前——就像算命先生只提算准的那几卦;第三,最核心的盈利模式根本不是帮客户赚钱,而是利用人类对确定性的病态渴望。

万隆证券的研报我仔细翻过,那些充斥着”有望突破””或将拉升”的暧昧措辞,本质上和星座运势没区别。有意思的是,他们去年三季度推荐的某新能源股确实涨了20%,但没人注意到同期行业平均涨幅是35%——这就像夸耀自己预言了”明天太阳会升起”。
二、我亲手验证过的”幸存者偏差”实验
上个月我做了个危险的小实验:用新手机号注册了五家不同券商的荐股服务。结果很有趣——万隆推荐的光伏股和另一家推荐的军工股居然重合了。更讽刺的是,这两家都宣称是”独家内参”。后来我在行业论坛扒到真相:原来都是抄了某外资行两周前的报告。
这让我想起菜市场卖鱼的张婶,她总把最贵的鲈鱼摆在最显眼位置,嘴里念叨着”今早刚捞的野生货”。直到有天我撞见批发商往各家鱼摊送同样包装的养殖鱼。
三、比骗局更可怕的是”自愿上当”
证监会去年公布的证券咨询机构违规名单里,万隆确实没上榜。但有个细思极恐的细节:他们官网上用极小字号标注的”历史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点击率还不到”立即领取金股”按钮的1/200。
心理学上这叫”确认偏误”——人们会死死抓住那1次荐股成功的记忆,自动过滤掉9次打脸的沉默证据。我那个买万隆VIP服务亏了30万的表姐,至今仍坚信”只是没跟紧操作提示”,就像被PUA的人总觉得是自己不够体贴。
四、给普通人的生存法则
1. 每当听到”内部消息”,就默念三遍:要真能稳赚,他们为什么不去抵押房子满仓干?
2. 把券商研报当《故事会》看——关注行业逻辑,忘掉具体价位预测
3. 学会欣赏那些说”我不知道”的分析师,这比满嘴”必涨”的骗子珍贵十倍
(写完这篇文章时,阿强又发来微信:”万隆最新推荐了AI概念股!” 我看了眼窗外阴沉的天空,想起他三年前站在天台捏皱的烟盒。这次,我默默拉黑了他的对话框。)
>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果你真的需要别人告诉你怎么理财,或许该先想清楚:你究竟是在投资,还是在为内心的焦虑寻找赎罪券?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