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的深夜,我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屏幕上是老同学阿杰发来的微信:”兄弟,钱坤证券那个‘稳盈宝’项目靠谱吗?他们客户经理说年化12%保本…” 我盯着这条消息看了足足三分钟,手指在键盘上方悬停又放下。这已经是今年第六个来问我类似问题的朋友了。
一、我们为什么总在问”靠不靠谱”?

说来讽刺,在金融行业摸爬滚打十年,我发现一个诡异的现象:越是把”安全””靠谱”挂在嘴边的平台,最后暴雷的几率反而越高。这就像在相亲市场上,那些把”老实人”三个字刻在脑门上的,往往藏着最深的算计。
钱坤证券的官网首页,用加粗红字标着”央企控股””十年零投诉”——这种宣传手法总让我想起小区门口那家三天两头换招牌的理财公司。去年参加他们的一场线下推介会,西装革履的经理把胸脯拍得震天响:”我们的风控比银行还严格!” 可当我问及具体策略时,得到的回答却是”这是商业机密”。
二、证券行业的”皇帝新衣”
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现在打开任何一家券商的APP,开户页面永远在最显眼的位置写着”预计年化收益率6%-15%”。这数字怎么来的?某次行业交流会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风控总监酒后吐真言:”就是把同行数据拿来平均一下,再加两个点。”
钱坤证券的”智能投顾”服务让我尤其困惑。他们宣称的AI选股模型,在2022年熊市时给出的建议居然是”逢低加仓教育板块”。当时我认识的一位程序员朋友发现,他们所谓的算法不过是把券商研报关键词抓取重组——这哪是人工智能,分明是人工智障。
三、靠谱的悖论:越透明越可疑?
最近我做了个实验:分别向三家头部券商和钱坤证券索要产品说明书的法律条款全文。结果?前三家都在48小时内提供了PDF原件,而钱坤的客服反复强调”您只需要看宣传页面的重点就好”。
更吊诡的是监管数据。查询证券业协会公示发现,钱坤近三年收到的”行政监管措施”有5次,这个数字在同等规模券商中偏高。但他们在所有宣传物料里,都只强调”没有重大违法违规记录”——这话术精妙得让人毛骨悚然。
四、当我们在问券商靠不靠谱时,到底在问什么?
上个月陪妻子产检时突然想通:我们找券商和找产科医院的心理其实很像。那些把”百分百安全”挂在嘴边的,反而让人心里打鼓;真正靠谱的,会明确告诉你”这里有3%的并发症概率,这是我们的应急预案”。
我最后给阿杰的回复是:”如果非要问靠不靠谱,先问问他们敢不敢把近三年所有投诉案例和处置结果公示出来?” 结果你猜怎么着?那个热情似火的客户经理突然就说要”去开会”了。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许判断靠不靠谱最简单的方法是:看对方是把精力花在打造”靠谱人设”上,还是用行动证明自己值得信任。毕竟,真正的安全不需要天天挂在嘴边,就像你从不会看到银行门口挂着”本行不卷款跑路”的横幅。
(后记:就在本文截稿前,阿杰告诉我他最终没选钱坤,原因很朴素——”他们营业部的咖啡机坏了三个月都没修,连这种事都拖沓,钱的事能利索吗?” 你看,有时候老百姓的直觉,比什么评级报告都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