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这位在银行干了二十年的老风控突然拍着桌子说:“现在的人啊,恨不得今天投一万明天就变两万。要我说,高收益理财最该防的不是骗子,是自己心里那头饿疯了的狼。”他这话让我想起三年前栽的跟头——某个号称年化36%的P2P平台,宣传页上印着“银行存管”“国资背景”的金字招牌,结果爆雷后才发现所谓国资只是个县级市燃料公司参股了0.3%。
有意思的是,明明知道巴菲特年化收益也才20%,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能撞上50%的奇迹?或许是因为在支付宝余额宝收益跌破2%的年代,每个推送高收益广告的手机弹窗都像塞壬女妖的歌声。我统计过朋友圈里转发“区块链理财”“股权众筹”项目的,八成是当年抢过共享单车押金、追过虚拟货币的同一批人——包括我自己。
真正残酷的真相是:当前合规金融产品里,年化超过6%的就要做好本金亏损的准备。那些贴着“稳健”“保本”标签却承诺8%以上的,本质上和把高压锅改装成保险箱差不多。去年某知名信托暴雷事件里,不少投资者拿着合同条款跟我争辩:“白纸黑字写着预期收益8.5%啊!”可他们故意忽略了下边那行小字——“不代表实际收益承诺”,这就像餐厅菜单印着“图片仅供参考”却端上来一盘完全不同的菜。
最近有个现象很有意思:当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后,曾经热衷保本产品的阿姨大爷们开始转战“社区团购理财”。我家楼下水果店老板私下推的“水果期货投资”,号称投五万三个月返七万,参与者居然多是跳广场舞时互相安利的退休教师。人性对高收益的渴望,永远能钻破任何监管的篱笆。

或许我们该换个思路:与其追逐虚无的高收益,不如琢磨怎么降低“贪婪税”。我现在把资金分成三份——10%放在高风险领域当“白日梦基金”,30%做中期配置接受波动,60%死死摁在国债和定存里。虽然平均收益不到5%,但至少能睡踏实觉。毕竟理财的真正高收益,可能藏在第二天醒来不用焦虑查账户的自由里。
(注:文中老王为化名,投资建议仅供参考)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