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几个老友聚餐,聊到理财话题时,气氛突然变得微妙。做私募的老王冷不丁冒出一句:”现在还敢买银行理财的,不是真有钱就是真天真。”这话让我想起去年在中信某支行看到的场景——一位满头银发的阿姨正对着理财经理抱怨:”说好的4.2%呢?怎么到期变3.7%了?”
说实话,现在的银行理财早不是十年前那个”闭眼买”的时代了。自从资管新规打破刚兑,连中信这种头部机构的理财产品都开始玩起了”变脸游戏”。我翻过他们家最近半年的净值型产品报告,最魔幻的一款七日年化收益率能像过山车一样从5.2%跌到2.8%——这波动幅度都快赶上我炒股的账户了。
有个在银保监工作的朋友私下跟我说,现在银行最擅长的就是把中等风险包装成”稳健型”。比如某款产品说明书里藏着”不超过20%权益类资产”的条款,这意味着一成仓位就能让净值波动放大两倍。但理财经理在推销时,重点永远只强调”历史年化”和”国有大行背书”。
最让我诧异的是他们的客户分层策略。300万以上的私行客户能拿到真实风险提示和定制方案,而普通客户买的根本就是”盲盒产品”。我见过某款看似稳健的季开型理财,底层居然配置了某地产公司的供应链金融——这事直到该房企暴雷才被挖出来。

不过话说回来,在中信买理财至少比某些地方小银行靠谱。去年某城商行代销的理财产品爆雷,投资者连本金都要不回来。中信这种级别的机构至少还要顾及声誉风险,真出问题时好歹会拿出些解决方案——虽然可能是用新产品的收益来填旧产品的坑。
有个做资管的朋友说得更直白:”现在买理财就是在和银行对赌信息差。”他给我看了个内部数据:同一时期中信给机构客户的产品比个人客户的平均高出0.8个点。这差价买的不是收益,而是普通人永远看不到的底层资产透明度。
所以现在有人问我中信理财靠不靠谱,我通常会反问:你能接受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如果答案是”绝对不能亏本金”,那我建议还是存定期。要是能承受3%-5%的波动,那不妨把它当作资产配置中的稳定器——但千万别把所有鸡蛋都放这个篮子里。
最近我发现个有趣的现象:以前在中信买理财的很多老客户,现在都转向了国债逆回购和同业存单指数基金。这或许说明,当银行不再为信用背书时,投资者正在用脚投票选择更透明的产品。
说到底,在这个无刚兑时代,与其问某家机构是否靠谱,不如问自己:愿意为所谓的”稳健”付出多少认知成本?有时候我们追着问收益率多少,倒不如先搞清楚自己买的到底是什么。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