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银行不再只是存钱的地方:我与中信的微妙博弈
说实话,第一次踏进中信银行的大门,纯粹是因为它离我家最近——那种“反正银行不都差不多”的随意心态,现在想来真是有点天真。但恰恰是这种无心插柳,让我意外地窥见了一家传统金融机构在数字时代下的挣扎与突围。
我得承认,最初吸引我的不是什么高深的金融产品,而是他们那个设计得有点过分活泼的APP。你说一个银行应用,搞得像社交软件一样花花绿绿,首页时不时弹出些“签到领积分”、“推荐好友得优惠”的弹窗,乍一看还以为误入了什么电商平台。但奇怪的是,这种“不务正业”反而让我产生了某种好奇——这年头,连银行都开始学着讨好用户了?
记得去年冬天,我因为一笔跨境汇款被卡在中间环节,前后打了三次客服电话。前两次的体验堪称教科书式的机械应答:“请您耐心等待”、“问题已记录”——那种标准的、不带感情的礼貌,简直让人想起自动播放的电梯音乐。但第三次接电话的是个年轻男生,他听完我的抱怨后突然叹了口气:“其实我们内部系统这几天在升级,跨境业务确实比平时慢些…我帮您加急标注一下,您明天早上再查查看?”这种突然的“人味儿”,让我愣了好几秒。
或许正是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像中信这样的股份制银行,正处在某种有趣的矛盾中:一方面要维持金融业与生俱来的严谨甚至保守,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向互联网公司的用户体验看齐。这种撕裂感在他们近年的业务拓展上特别明显——你既能找到门槛高得吓人的私人银行服务,又能看到APP里推送的“1分钱乘公交”活动,仿佛同一个躯体里住着绅士和嘻哈少年两个灵魂。

我最欣赏的,反倒是他们这种“分裂”中透露出的试探性。相比四大行稳如泰山的姿态,中信似乎更愿意当个“冒险家”——虽然有时候难免踩到坑里。比如去年推出的那个“元宇宙数字藏品”活动,我身边几个老客户看得直摇头:“银行搞这些虚头巴脑的干什么?”但当我看到95后的表弟玩得不亦乐乎,甚至因此办了张信用卡时,突然觉得这种“不伦不类”或许正是传统金融机构最珍贵的转型实验。
当然也有让人皱眉的时候。上个月帮我母亲办理养老金账户转移,柜台员工对着密密麻麻的系统界面反复操作了半小时,最后尴尬地抬头说:“系统有点卡,您要不要明天再来?”那一刻,科技赋能的光鲜外表突然漏出了传统银行的里子——数字化转型说了这么多年,到底有多少是真心提升服务,有多少只是追赶风口的面子工程?
或许我们对银行的期待本来就不该太单纯。它既要是坚如磐石的财富守护者,又得是敏锐捕捉潮流的生活伙伴。这种双重人格的拉扯,在中信身上表现得特别鲜活。有时候我觉得它像个努力的优等生,各方面都想拿高分,偶尔会因为贪多嚼不烂而手忙脚乱——但比起某些永远板着脸的“老学究”,这种带着毛边的尝试反而更真实。
最近每次经过他们家网点,看到穿着西装革履的理财经理在教老年人用手机银行,总觉得这个画面特别有时代感。你说它完美吗?当然不。但在这个连银行都要思考“存在感”的时代,那种笨拙却积极的摸索,反倒比完美无缺更打动我。
所以要是现在有人问我中信银行怎么样,我大概会回答:“像杯特调咖啡——传统底子混着新式风味,喝不喝得惯看个人口味。但至少,它愿意给你多一种选择。”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