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盯着电脑屏幕上的K线图发呆时,微信突然弹出一条消息:”张哥,听说阿牛智投最近很火,要不要试试?”发信人是去年在炒股群里认识的90后小伙小王。我苦笑着抿了口已经凉透的咖啡——这已经是本月第三个向我打听阿牛智投的朋友了。
一、当”智能”遇上”人性”:那些算法算不出的坑

阿牛智投的广告语打得漂亮:”让AI为您打工”。第一次登录他们的APP时,那个会眨眼的3D牛头吉祥物确实让我眼前一亮。但作为一个经历过2015年股灾的老韭菜,我太清楚这些花哨包装背后的把戏了。
他们的智能选股系统号称运用了”量子计算+大数据”,可去年我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用同样的初始资金,分别跟着阿牛智投的建议操作和自己凭感觉买卖。半年后,两个账户的收益率居然相差不到3%——要知道,我可是个连MACD指标都看不太明白的散户啊!
这让我想起小区门口那家新开的”AI面馆”。机器人臂抻出来的面条,终究少了老师傅手腕那一下巧劲。投资顾问这个行当,最值钱的不是算法算得有多快,而是对市场情绪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手感”。
二、会员费里的”猫腻经济学”
阿牛智投最让我膈应的是他们的收费模式。初级会员每月299元只能看到些大路货的分析,要想解锁”神秘代码”(他们管精选股票池叫这个),得升级到998元的钻石会员。这价格都快赶上我老家二线城市一平米房价了。
更绝的是他们的”涨停预报”服务。上周三他们推送的某只”必涨股”,当天确实涨停了,但细看才发现:推送时间是9:45,而这只股在9:30开盘就封死了涨停板。这种”神预测”,我家楼下报刊亭的王大爷也能做到。
三、那些他们不会告诉你的”潜规则”
有次参加线下投资沙龙,遇到个自称做过某智能投顾平台前员工的小伙。酒过三巡后他透露,这些平台所谓的”个性化推荐”,很多时候就是把用户分成五六类,然后批量推送相似组合。”就像快餐店的套餐,无非是A餐B餐的区别。”
最讽刺的是,阿牛智投官网挂着”杜绝人工干预”的标语,但他们的明星投顾”牛魔王”老师,去年在某财经直播里不小心说漏嘴:”我们团队每天都要开会调整算法参数…” 这段视频后来神奇地消失了,但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四、一个散户的自我修养
现在每次看到朋友圈有人晒阿牛智投的收益截图,我都会想起《华尔街之狼》里那个经典场景:小李子对着电话吼叫:”这不是彩票,这是你的养老金!”
说到底,投资这件事,与其相信某个APP的”智能”,不如先认清自己的”无能”。我现在的做法是:把阿牛智投当个高级版财经新闻APP用,但每次下单前,都会强迫自己再看三遍开户时签的那份《风险提示书》——虽然字小得像是存心不让人看清。
最近我开始在阳台种多肉植物。看着这些生命力顽强的小东西,突然悟出个道理:在资本市场里,活得久比赚得快重要得多。至于那些花里胡哨的智能投顾?就当是K线图上的装饰画吧,好看,但千万别当真。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