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银行不再只是银行:建行与我的几次“交手”实录
上周路过建设银行网点时,突然发现门口多了两台智能柜员机——说实话,这让我有点恍惚。五年前我第一次办理房贷时,那个略显古板的大厅里还排着长队,柜员手写单据的速度比我祖母织毛衣还慢。如今,这家曾经象征着“国家基建钱袋子”的巨无霸,似乎正在努力摆脱那种钢筋水泥般的沉重感。
我与建行的“交手”始于2018年。当时为了买房,我不得不和他们的信贷部门打了三个月交道。最让我惊讶的不是审批流程的繁琐(这在意料之中),而是某个客户经理私下透露的真相:“我们本质上是个政策执行机构,盈利反而不是第一要务。”这句话像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原来这家资产规模超30万亿的庞然大物,骨子里还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基因。
但事情正在起变化。去年参加金融科技峰会时,我注意到建行数字人民币的推广策略相当激进。他们甚至在某三线城市搞起了“数字人民币买煎饼”的地推活动——你能想象吗?一个曾经只关心国家重点项目贷款的传统银行,现在居然在研究如何让大妈们用区块链技术买早餐。这种撕裂感很有意思:一方面要承担政策性银行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拥抱金融科技的浪潮。
我最欣赏建行的一点,是它那种“笨拙的真诚”。比起某些股份制银行花里胡哨的营销套路,建行的服务就像它的建筑风格——方方正正,但意外地可靠。记得有次我的还款账户出了差错,他们的客服居然主动建议我申请延期罚息减免(虽然流程还是那么让人头疼)。这种带着体制温情的服务,在如今这个算法驱动的金融世界里反而成了稀缺品。

不过话说回来,建行的数字化转型总让我想起大象跳舞。你看他们的APP,功能齐全得令人发指,从外汇买卖到公积金查询无所不包,但用户体验嘛…有时候我觉得他们是不是把线下柜台的流程原封不动地搬到了线上。这或许就是国有银行的宿命:既要创新,又不能出错;既要市场化,又要讲政治。
有意思的是,最近建行开始搞“住房租赁战略”。当我第一次在新闻里看到这个消息时,不禁笑出了声——过去拼命给人贷款买房子的,现在开始张罗着帮人租房了?但这种转变恰恰说明,建行比我们想象的要敏锐得多。他们清楚地知道,当房地产的黄金时代结束时,必须找到新的故事来讲。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看到建行变成另一种模样的金融机构:既保持着那份国企特有的稳重,又孕育出意想不到的创新活力。就像我昨天在他们网点看到的那样——大堂里依然坐着谨慎核对单据的老人,而门口的年轻人正在用人脸识别技术秒开银行卡。这种新老交织的画面,或许就是中国金融变革最真实的注脚。
(写完这篇文章时,我收到建行的还款提醒短信——看来无论技术如何变革,银行催账的本能永远不会改变啊)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