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路过陆家嘴,偶然看到华瑞银行那块不算起眼的招牌,突然想起三年前和他们一位风控主管喝咖啡时的对话。当时他半开玩笑地说:“我们这类银行啊,就像金融界的实验品——既要戴着镣铐跳舞,又得跳出华尔兹的优雅。”这话如今回味起来,竟品出几分悲壮的味道。
华瑞最让我着迷的,是那种在夹缝中求生的创造力。你说它是个银行吧,它偏要把自己包装成科技公司——去年推出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居然用区块链技术把放款时间压缩到分钟级。我试过用他们的系统给合作的零部件厂付款,那种丝滑体验简直不像在跟银行打交道。但另一方面,他们的个人业务又显得格外保守,开户流程繁琐得让我想起二十年前第一次办存折的经历。
这种分裂感或许正是民营银行的宿命。监管的红线在那儿摆着,既要创新又不能越界,就像让厨师用限定食材做满汉全席。我认识的一个创业团队去年想找华瑞做股权质押贷款,最终却卡在风控模型上——算法认为他们的专利估值有泡沫,而人工审核又不敢推翻算法结论。这种科技与传统的撕扯,某种程度上成了华瑞这类银行的缩影。
最讽刺的是,当国有大行开始模仿华瑞的数字化服务时,华瑞自己反而在向传统回归。上个月去他们网点办业务,意外发现增加了理财经理面对面咨询——这在APP就能搞定一切的年代,简直像个行为艺术。但那位经理说了句大实话:“很多人还是需要看见活人才能安心交出积蓄。”这话突然点醒了我:金融科技追逐效率至上的同时,是否把人性化的温度弄丢了?

华瑞最近在搞社区银行试点,把网点开进菜市场隔壁。第一次听到这个策划时我直皱眉头,但亲眼见到阿姨们拿着刚买的青菜来咨询理财时,又觉得这或许是个天才主意。中国的金融服务从来都存在两个平行世界:一边是手机上划几下就完成百万投资的精英,另一边是需要手把手教怎么用扫码支付的大爷大妈。华瑞试图同时服务这两个世界,这种野心值得敬佩,但也让人捏把汗。
说到底,华瑞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它有多成功,而在于它敢于试错。上次参加金融论坛时,听到某位专家说“民营银行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探路石”,我倒是觉得更像“金融系统的鲶鱼”——虽然自己活得战战兢兢,却逼着整个鱼群保持游动的活力。至于这条鲶鱼最终会进化成什么,或许连它自己都不知道答案。
(写完重读时突然想到:如果银行服务的终极形态是“无形”,那么现在这些看得见的网点、APP、客户经理,究竟是在走向终结,还是在酝酿新的轮回?这个问题,留给三年后的我再回答吧。)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