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咖啡馆,隔壁桌两个大学生兴奋地讨论着要”all in”某个网红币,那种炙热的眼神让我恍惚看到了十年前的自己——刚毕业那会儿,我也以为投资就是在K线图里杀进杀出,像个戴着耳机的赌徒。
真正让我重新思考”投资”这个词的,是2018年摔的那跤。当时把两年积蓄砸进P2P,结果爆雷那天站在金融街路口,看着霓虹灯牌上”财富自由”的广告,突然觉得”投资”这两个字像个精心设计的黑色幽默。那晚在便利店买关东煮时,店员大姐看我魂不守舍,嘟囔了句:”年轻人,钱要像熬高汤,急火必糊”——这话比任何财经教授的金句都刻得深。
后来在西北徒步时遇到个放羊大爷,他指着漫山遍野的羊群说:”我这些羊,春天喂草夏天治病,冬天才能换酒钱,你们城里人倒好,手机点几下就想让钱生崽?”这话糙理不糙。现在人谈投资,动不动就要”颠覆赛道””捕获红利”,却忘了最基本的常识:所有值得投资的东西,都需要用时间熬出包浆。
有个反直觉的发现:最像投资的时刻反而最不像投资。去年给老家书房添了整墙书架,每周夜读两小时,某天突然发现之前纠结的某个项目决策,居然在半年前读的某本人物传记里早有答案。这种”缓慢的恍然大悟”,比盯着大盘数字跳动要珍贵得多。
最近在带实习生时总说:别急着研究K线形态,先把自己的认知曲线画明白。真正的好投资往往带着某种”违和感”——当所有人都喊着”这次不一样”时,往往最该相信百年不变的常识;当周围人都在撤退时,反而要检查是不是捡珍珠的机会。就像2020年3月那个雨天,我在空荡荡的基金申购大厅填表时,前台姑娘看我的眼神像看疯子。
说到底,投资两个字拆开看挺有意思:”投”是动作是勇气,”资”是沉淀是智慧。现在每次签支票前都会问自己:这到底是在参与价值创造,还是只是在玩传包裹游戏?毕竟在这个AI都能写股评的年代,人类最珍贵的可能就是承认”我不懂”的清醒,以及愿意等一棵树长大的耐心。
(写完这段时窗外正好下雨,想起羊群啃过的草场大概也正沐浴新生。钱啊,有时候真不如泥土里长出来的东西实在。)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