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实业的朋友喝酒,两杯下肚他突然苦笑:”我现在最值钱的资产居然是那台用了五年的德国机床——不是因为它能生产,而是因为它能抵押。”这话像根针,精准刺中了当下许多制造企业的生存现状。
融资租赁售后回租这个玩法,表面看是给企业输血的金融创新,深究起来却像极了当代版的”典当行生意”。企业把亲儿子(固定资产)暂时过继给租赁公司换救命钱,还得按月付抚养费(租金)。最魔幻的是,当你好不容易赎回家当,会发现这台设备在账面上早已被计提完折旧,但在资本眼里却依然是香饽饽——这让我想起古玩市场的包浆理论,用得越久反而越显价值。
某次在长三角考察时,见过更极端的操作。一家模具厂把十二台注塑机打包售后回租,用这笔钱给员工发了年终奖。老板指着车间说:”这些铁疙瘩现在替我干着两份工,白天生产晚上融资。”这种黑色幽默背后,藏着多少实体经济的无奈?当生产资料被迫异化为融资工具,究竟该夸企业家的灵活应变,还是该反思金融对实体的反噬?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业务正在出现诡异的分化。国企央企把售后回租当资产负债表的美图秀秀,民企则当成续命丹。前者追求的是财务优化这种”高级烦恼”,后者纠结的是明天能不能开工的生存命题。这种割裂感就像同一家餐厅里,有人计算卡路里有人担心吃不饱。

最近某些租赁公司甚至搞起”设备返租+技术升级”的套餐——不仅把你的设备买走再租给你,还承诺免费安装物联网传感器。看似双赢的局面细思极恐:当资本不仅掌握你的生产资料,还实时监控生产效率,这算不算另一种形式的”数字包身工”?
当然也有暖色块。我认识的一位佛山家具商,正是用售后回租的钱熬过外贸寒冬,现在每提到2019年那笔关键融资,还会认真地说”那台意大利裁板机是我们的恩人”。这种人与机器之间奇特的羁绊,或许是冰冷金融游戏里最人性的注脚。
说到底,售后回租就像金融市场上最现实的照妖镜。它能照出企业的窘迫与智慧,照出资本的贪婪与温情,更照出这个时代实体经济的真实褶皱。当机器开始承担比生产更复杂的使命,或许我们该重新思考:到底是我们在使用资本,还是资本在重新定义我们使用资产的方式?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