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股市:数字狂欢背后的集体幻觉
上周三凌晨三点,我被手机震动惊醒——道琼斯指数又跌了800点。黑暗中盯着那块发光的屏幕,我忽然想起去年在东京银座酒吧里遇到的那个对冲基金经理。他醉醺醺地用威士忌杯底敲着大理石台面说:”知道吗?我们都在玩一场用真钱下注的虚拟游戏。”
这话当时觉得是醉话,现在越想越毛骨悚然。全球股市总市值突破100万亿美元那天,纳斯达克的交易员们开香槟庆祝,而柬埔寨洞里萨湖的渔民还在用二十年前的渔网捕鱼——这种割裂感让我怀疑,我们所谓的”全球市场”根本是发达国家自嗨的产物。
最讽刺的是,当美联储主席咳嗽一声就能让东南亚货币贬值时,普通投资者却还在相信”技术分析”。我试过用Python回测过去十年的数据,发现随机买卖的收益率竟然和遵循MACD指标不相上下。那些穿着定制西装的分析师,本质上和巴厘岛的占卜师没什么区别——都是用复杂仪式包装的预言家,准不准全看运气。
还记得GameStop事件吗?华尔街之狼被Reddit散户反咬的戏剧性场面,暴露了市场的真正本质:这根本不是有效市场假说里的理性博弈,而是群体心理学实验现场。当我的牙医开始向我推荐NFT概念股时,我知道泡沫又要破了——每次市场狂欢末期,总会出现这种荒诞场景。

特别让我困惑的是ESG投资热潮。石油公司改个名叫”新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就能估值翻倍,而真正在非洲种了百万棵树的创业公司却融不到资。有次在挪威的投资者会议上,我看着满屋子人用着最新款iPhone讨论”可持续投资”,突然意识到我们可能集体患上了认知失调症。
技术派会说要看200日均线,基本面派强调市盈率,但我觉得真正驱动市场的其实是两种原始情绪:FOMO(害怕错过)和FUD(恐惧不确定)。去年硅谷银行倒闭时,我亲眼看见某个掌管千亿基金的经理人像追剧一样刷着Twitter——决策质量还不如菜市场大妈挑西红柿。
或许我们应该承认,所谓全球股市不过是人类给自己建造的最复杂赌场。当越南胡志明市的出租车司机都在讨论美联储利率时,这个系统显然已经过度互联到危险的程度。下次市场暴跌时,不妨关掉Bloomberg终端去菜市场逛逛——那里的价格波动反而更真实反映供需关系。
(写完这段时看了眼行情——日经指数又因为一条乌龙推特波动了2%。看吧,我们永远在重复同样的故事。)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