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十七分,我盯着Excel表格里跳动的数字,突然想起三年前那个雨天。王女士抱着三岁女儿的照片坐在我对面,手指反复摩挲着保险合同上的保额数字。”所以如果我明天就死了,”她扯出个比哭还难看的笑,”这些数字就能替我活着?”
这个行业最讽刺的地方在于,我们每天都在用最精密的计算对抗最不可测的命运。精算师给出的死亡率表格像本上帝写的悬疑小说,而我们要在字里行间找出让人安心的密码。但说实话,有时我自己都怀疑,到底是在规划生命价值,还是在给死亡标价?
上周参加行业峰会,听到某位新锐总监说”寿险是带温情的金融杠杆”,差点把手中的浓缩咖啡泼到他的爱马仕领带上。真正的现场从来不是这样——我见过坚持要把受益人改成流浪猫救助站的老先生,见过要求把保单塞进婚戒盒的年轻程序员,还有个客户每年生日都来调整保额,说”我的命又增值了一年”。
最让我失眠的不是KPI,而是那些藏在数字背后的人性悖论。为什么越抗拒谈论死亡的人,越容易签下百万保单?为什么有些夫妻能为保单受益人的排序吵到要离婚?有个客户说得精辟:”你们这行卖的不是保险,是后悔药的半成品。”

现在行业里到处在鼓吹”生命价值量化模型”,但哪个模型能算出母亲凌晨喂奶时眼里的血丝价值多少?能算出父亲偷偷在体检报告上改年龄时颤抖的手指值多少保费?我们这套引以为傲的算法,说到底不过是把人类最原始的情感焦虑打包成结构化产品。
最近让我警觉的是”数字永生”概念开始渗入产品设计。有公司推出”社交媒体遗产附加险”,保额根据粉丝数浮动。或许某天真会出现这样的对话:”您抖音每十万点赞建议追加保额5万,B站硬币兑换意外险折扣…” 这到底是对生命意义的拓展,还是对死亡的最后一次消费主义异化?
上个月给个95后客户做方案,她突然问:”如果买够300万保额,是不是就敢辞掉讨厌的工作去流浪了?” 我愣在当场——原来保单不知不觉成了现代人的道德赎罪券,用”死后保障”兑换”生前勇敢”。
收拾公文包时瞥见窗外的晨光,突然想起入行时老师傅说的话:”小年轻,记住你不是在卖保单,是在帮别人写不会寄出的情书。” 虽然现在这话听起来老土得可笑,但或许正是这种近乎迂腐的浪漫主义,才让我们区别于AI生成的理财方案。
(指关节敲了敲桌上那盆快枯死的绿萝)明天该给客户老陈打个电话了,他总说要把保单藏在百年孤独第137页——”这个页码比较像命运该有的样子”。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