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投资公司开始谈「温度」:万银的悖论与我的困惑
上周三下午,我在陆家嘴的蓝瓶咖啡等人时,无意间听到邻桌两个西装革履的男士激情澎湃地讨论「价值重塑」和「生态赋能」。不用偷看名片我就猜到——八成是某家投资公司的。果然,其中一人咖啡杯垫上印着「万银投资」的logo。
这让我想起三年前参加的一场私募论坛。当时万银的CEO在台上说:「我们要做有温度的资金。」台下掌声雷动,而我差点被冰美式呛到。资本什么时候需要温度了?这就像说屠宰场要有情怀一样荒诞。
一、
我认识的一个创业者去年拿了万银的A轮。签约那天他发朋友圈:「遇见懂我们的资本」,配图是精心摆盘的日料和握手的特写。六个月后再去他公司,发现工区空了一半。「万银建议战略收缩」,他苦笑着指了指墙上新贴的KPI考核表,「他们说这是必要的阵痛」。

多么有趣的修辞——「阵痛」。仿佛那些被优化的员工、砍掉的项目、紧缩的预算,都只是为了新生必须经历的分娩之苦。但谁在分娩?分的是谁的娩?我记得万银的官网宣传语:「与创业者同频共振」。现在想来,这种共振大概像超声波碎结石,目的不是共鸣,而是精准击碎不符合预期的东西。
二、
最讽刺的是万银的ESG报告。他们用铜版纸印刷的碳中和承诺书精美得像奢侈品目录,但给被投企业发的尽调清单里,环保投入永远排在「降本增效」附录页的倒数第二条。去年他们投了个新能源项目,发布会场用了几千支鲜花,结束后全部扔进湿垃圾箱——而演讲主题是「可持续未来的投资哲学」。
我不是道德洁癖者。资本逐利是天性,就像鲨鱼必须游动。但非要给鲨鱼戴上佛珠,声称它是海洋慈悲的使者,这种认知失调让我生理不适。或许这就是新时代投资机构的生存策略:用足够多的术语包装,让掠夺看起来像馈赠,让算计听起来像共情。
三、
真正让我失眠的是另一个问题:当我们都看穿这套叙事时,为什么依然趋之若鹜?
我那个被「优化」的创业者朋友,上周又在朋友圈晒出和万银合伙人的登山照。「与智者同行,收获的不只是海拔」,他写道。照片里每个人都笑得很真诚,仿佛半年前裁掉40%团队时红着眼睛拍桌子的不是同一群人。
也许这就是资本最厉害的魔法——它让我们心甘情愿地参与自己的异化,还要为这份荣幸感恩戴德。万银们深谙此道:他们不需要真正变得有温度,只需要让足够多的人相信他们正在变暖。就像卖防晒霜的不会消灭太阳,而是教你欣赏阳光下的阴影。
四、
现在回到蓝瓶咖啡的那两个万银人。我最终听清了他们的对话核心:如何在裁员时让员工「保持体面感」。其中一人说:「补偿方案要设计得像毕业礼包,而不是遣散费。」
看,这就是当代资本的诗意——它把解雇变成毕业,把撤退说成转型,把算计包装成智慧。而万银投资这样的机构,就是这首现代诗最娴熟的译者。
我端起冷掉的咖啡默默离开。玻璃门上反射出他们的剪影,正在用iPad演示某个「人性化退出机制」的PPT。窗外陆家嘴的霓虹次第亮起,给所有冰冷的数据模型镀上温暖的夕照。
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发明出真正温暖的资本。但在那之前,我们至少该停止赞美冰块的熔点。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