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买基金变成一种社交货币
上周聚餐,朋友突然举着手机问我:”你看我这只新能源基,三个月涨了28%,要不要跟?”屏幕上的收益率曲线像打了肾上腺素般陡峭上扬。我盯着那条完美的抛物线,突然想起去年此时,同一个人还在哀嚎医疗基腰斩的惨状。
真有意思。不知从何时起,基金收益率成了新一代的社交名片。就像十年前晒车钥匙,五年前秀星巴克定位,现在饭局话题总绕不开”你最近持有什么赛道”。有次在健身房更衣室,甚至听见两个肌肉男边换衣服边讨论半导体基金的夏普比率——这画面魔幻得让我差点系错鞋带。
我经历过2015年那轮暴跌。当时在某券商营业部,亲眼看见一位大爷把交易单撕成碎片撒向大堂,纸屑像雪片般落在红绿交错的电子屏前。现在的新基民大概很难想象那种场景,他们更熟悉的是弹幕里飘过的”蔡经理yyds”或者”张坤后援会”这种饭圈化表达。当投资变成打榜,当持仓组合成为人设的一部分,某些本质的东西正在被稀释。
有段时间我痴迷技术分析,每天画趋势线到凌晨。直到某天发现自己在K线图里看见了观音像——真的,那根长下影线配上圆润的头部曲线,像极了一尊倒坐的玉观音。这个荒谬的瞬间让我突然清醒:我们都在用理性工具执行非理性行为。就像那些跟着网红买基的年轻人,真正消费的不是理财产品,而是某种参与感和社群认同。
最近开始定投越南基金。不是相信什么东南亚奇迹,纯粹需要这种”反向操作”来对抗群体性狂热。当所有人都在讨论宁德时代的时候,或许该去看看胡志明指数的月线图。这种刻意保持的错配感,就像在合唱声中坚持唱低声部——未必更优越,但至少能听清自己的音准。
说到底,基金不过是面镜子。照见的是我们的贪婪、恐惧,以及这个时代集体焦虑的形状。下次再有人晒收益率,或许该问问他:你买的到底是资产配置,还是那份在朋友圈收获点赞的短暂快感?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