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凌晨三点,我在便利店的速溶咖啡机前遇到老陈——我见过最固执的连续创业者。他正用冻得发红的手指在收银小票背面画商业模式草图。”这次绝对成了,”他眼睛里的血丝在荧光灯下像一张网,”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的痛点是百亿级市场!”这已经是我第五次听他这么说。每次的蓝图都完美无缺,每次的结局都是共享办公室角落里多出一箱印着过时logo的周边产品。
(一)我们都在生产”皇帝的新痛点”
有个残酷的事实:90%的创业点子本质都是创业者自我感动的产物。去年参加某孵化器路演,连续8个团队都在用不同方式解决”都市白领午餐选择困难症”。最夸张的团队甚至开发了带NFC芯片的餐盒——就为了让你在打开便当时自动播放主厨的温情语音。这让我想起硅谷那个著名笑话:创业者们总在搭建通往月球的电梯,却没人问宇航员是否需要带烟灰缸。
真正的创业洞察应该像凌晨的胃痛一样难以忽视。我表姐在社区开了家”代吵架”工作室,专门帮不善言辞的年轻人处理租房纠纷。没有PPT,没有TAM测算,开业第一个月就不得不扩招三个客服。她墙上歪歪扭扭贴着的客户手写感谢信,比任何商业计划书都更有说服力。

(二)BP里藏着最危险的谎言
投资人们总说喜欢”颠覆性创新”,但翻开那些拿到融资的案例,你会发现最受欢迎的其实是”可预测的小改进”。有个做智能水杯的团队,最初方案是监测水质并联动净水器,结果被七个投资人连环追问”如果用户就是不换滤芯呢”。最后他们改成了单纯的喝水提醒功能,三个月后顺利拿到TS。有时候我在想,或许创业就像在宜家组装家具——说明书里那些看似多余的塑料件,恰恰是防止整个结构散架的关键。
(三)”伪需求”的幸存者偏差
我们总爱嘲笑共享充电宝和无人货架,但鲜少有人追问:为什么明知会失败还有人前赴后继?去年跟踪过某个做宠物殡葬O2O的项目,创始人在第三次转型时说了句让我后背发凉的话:”不是我们找到了需求,是需求选中了我们。”他的团队最初想做宠物社交,却在用户访谈时不断被问”能不能帮忙处理后事”。现在他们成了华东区最大的宠物善终服务商,而当初同期做”宠物版Instagram”的竞品早已销声匿迹。
(四)给想法做减法比加法难十倍
见过太多创业者把idea当成俄罗斯套娃。有个做企业培训的客户,原始方案只是简单的在线课程平台,经过六轮”战略升级”后,变成了整合区块链证书、AI学习路径和元宇宙沙盘的庞然怪物。直到某天CTO摔键盘出走,他们才被迫砍掉所有”未来功能”,结果当月营收反而增长37%。这让我想起日本那个卖到断货的”只能煮白米饭”的电饭煲——有时候极致简单才是最高级的商业智慧。
凌晨离开便利店时,老陈突然问我:”你说人为什么明知会输还要创业?”玻璃门上的倒影里,我们两个熬夜过度的黑眼圈意外地和谐。或许真正的创业想法从来不是写在BP里的那些精美图表,而是像便利店热柜里的饭团——再普通的馅料,只要能温暖某个时刻某个人饥饿的胃,就值得被摆上货架。至于能不能成为爆款?管他呢,至少我们试过了自己最喜欢的口味。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