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基金:一场戴着镣铐的资本盛宴
去年冬天,我在深圳一家科技园的咖啡馆里偶遇了一位老朋友。他曾经是半导体行业的狂热信徒,如今却改行做起了跨境电商。”你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吗?”他搅动着杯中的拿铁,”我们这些真正在实验室里熬过通宵的人,最后还不如那些会写PPT的聪明人。”
这话像一根针,轻轻刺破了关于”大基金”的华丽表象。
大基金的本质,或许从来就不是一场纯粹的技术突围,而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资本行为艺术。我记得2014年刚推出时,整个行业像被注入了肾上腺素——那些常年缺钱的芯片企业突然发现,原来只要讲好一个”国产替代”的故事,就能获得过去想都不敢想的资源。但问题在于,资本的逻辑和产业发展的逻辑,从来就不是同一种语言。
有个细节特别值得玩味:某家拿到大基金投资的企业,最新财报显示其研发投入增幅只有15%,但市场营销费用却暴涨了200%。他们最近最出名的”创新”,是在发布会上用全息投影技术展示了一款其实还没流片成功的芯片。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魔术表演——观众总是更容易被绚丽的烟雾效果吸引,而不是去思考魔术师袖子里藏了什么。

不可否认,大基金确实催生了一些看得见的成果。比如在封装测试领域,我们的进步速度让国际同行都感到惊讶。但另一方面,在最需要长期投入的EDA工具和半导体设备领域,突破依然像在啃硬骨头。有时候我不禁怀疑,我们是不是在重复互联网行业的老路——用”模式创新”的思维来做需要”硬核创新”的事?
最让我担忧的,是这种投资模式对人才流向的扭曲。我认识的一个顶尖材料学博士,去年放弃了他研究了八年的碳化硅项目,加入了一家专注做”半导体概念股市值管理”的机构。他的理由很现实:”既然炒概念比做研发赚钱快十倍,为什么还要在实验室里耗着?”

当然,这么说可能有些偏激。大基金二期已经开始调整投资策略,更注重产业链的薄弱环节。但资本一旦形成了某种路径依赖,要转向就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就像一辆已经加速到200码的赛车,突然要它改道行驶,难免会有甩尾的风险。
最近在某次行业论坛上,听到一位老工程师的发言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们现在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钱,而是一批愿意坐在实验室里看电子显微镜的人。”这句话朴实得近乎过时,却道出了最核心的问题——任何产业基金最终要投资的不是项目,而是人;不是短期回报率,而是长期的专业主义精神。
也许有一天,当我们不再把大基金当作头条新闻来讨论,而是能平静地看待它就像看待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时,才真正意味着我们的半导体行业成熟了。毕竟,真正的产业变革从来都不是靠一场资本狂欢完成的,而是由无数个在显微镜前熬红的眼睛,和无数个在失败中重新来过的深夜组成的。
现在每当我看到又一家半导体公司宣布获得大基金投资时,总会想起那个改行做跨境电商的朋友。他最近在朋友圈晒出了新买的保时捷,配文是:”选择比努力重要”。这句话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个时代最复杂的表情。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