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网银:数字便利与人性疏离的二律背反
上周三深夜,我突然收到一条短信——电费欠缴,次日就要断电。狼狈地翻出光大银行卡,在手机屏幕上戳戳点点完成支付时,一种荒谬感油然而生:我们与金钱的关系,何时变得如此抽象又如此具体?
光大银行的网上银行服务,表面上是一场技术的胜利。登录界面那抹熟悉的紫色,转账时流畅的动画效果,理财产品那诱人的年化收益率数字——所有这些设计都在试图说服我们:金融从未如此触手可及。
但真是这样吗?
我记得最后一次去光大银行网点,是帮年迈的母亲办理养老金账户。柜员耐心地教她使用自助设备时,母亲突然问:“如果这些机器都代替了人,以后我遇到问题该找谁呢?”那个年轻柜员愣了一下,给出标准答案:“您可以拨打客服热线,或者使用我们的智能客服。”

智能客服。多么有趣的矛盾修辞。
光大网银的安全机制堪称典范——动态密码、人脸识别、交易验证,层层防护把我们包裹得严严实实。但安全的同时,我们也正在被异化。金钱不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纸币硬币,而是一串串在服务器间流动的二进制代码。交易不再需要眼神交流、语言沟通,只剩下冰冷的确认按钮。
最让我困惑的是,这种数字化进程究竟在解放我们还是禁锢我们?当光大网银的AI理财顾问根据我的消费习惯推荐基金产品时,它真的了解我对未来生活的焦虑吗?当系统自动批准我的贷款申请时,它可知道这笔钱将用于创业还是治病?
某种程度上,网上银行给我们制造了一种掌控金钱的幻觉。我们可以随时查询余额、即时转账、投资理财,感觉自己像个运筹帷幄的金融高手。但实际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依赖那些看不见的算法和系统。一次系统升级、一个程序错误,就足以让我们的“财务自由”瞬间瓦解。
这不禁让我想起去年在兰州遇到的一位小餐馆老板。他坚持只收现金,账本是用铅笔写的。他说:“每一笔进出我都亲手记下,这样才知道钱是有温度的。”当时我觉得他守旧,现在却品出几分哲理。
当然,我仍然会在凌晨三点用光大网银支付账单,会用它购买理财产品,会为它的便捷点赞。但这种便利是有代价的——我们正在失去与金钱实体相处的真实感,正在将最重要的生活要素之一完全托付给虚拟系统。
也许未来的某天,当我们的孙辈听说“人们曾经需要去一个叫银行的地方取钱”时,会觉得像在听天方夜谭。而那时,光大银行网点里那位耐心教老人使用ATM的柜员,会不会成为数字时代最后的温柔注脚?
网银带来了效率,却抽离了温度;提供了便利,却消解了实质。我们拥抱这种进步的同时,是否也该为那些正在消失的、带有烟火气的金融仪式保留一份怀念?
毕竟,当生活只剩下点击和确认,我们与自动取款机又有什么区别?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