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屏幕上是老同学阿杰发来的消息:”你说这慧研智投的服务费,真能要回来吗?”后面跟着三个裂开的emoji表情。我盯着这条消息看了很久,突然意识到,这已经是我这个月收到的第五次类似咨询了。
阿杰的故事很典型——去年被朋友圈一篇《年化收益30%的财富密码》吸引,花了两万八购买了慧研智投的”钻石VIP服务”。结果半年过去,推荐的股票组合跑输大盘12%,所谓的”专属理财师”除了月初群发几条市场分析,几乎没有任何个性化服务。

“最气人的是,”阿杰在语音里咬牙切齿,”那个理财师现在改行做情感咨询了!朋友圈天天发什么’疗愈财富焦虑’的课程。”这个荒诞的细节突然让我想到,或许我们一直都问错了问题。重点不该是”能不能退款”,而是”为什么我们会期待退款”。
服务费背后的心理博弈
在金融行业混迹十年,我见过太多次类似的剧本。理财机构深谙一个道理:客户买的从来不是投资建议,而是焦虑缓解剂。慧研智投们的精明之处在于,他们把服务费包装成了一张”通往财富自由的船票”。当这张船票没能带你去应许之地时,退票就变成了道德与商业的灰色地带。
我翻看过他们的服务协议——那些用8号字打印的条款里藏着精妙的话术陷阱。”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历史收益不代表未来表现”,这些免责声明就像魔术师的障眼法。更讽刺的是,他们往往把最昂贵的服务套餐命名为”私人订制”,实际上却连客户的风险测评都懒得更新。
退款拉锯战中的荒诞现实
去年帮一个做餐饮的客户追讨服务费时,我见识过这套体系的运作方式。客服第一反应永远是”安排更资深的顾问跟进”,接着会提出”免费延长服务期”作为补偿。当你坚持要退款时,他们就开始玩”责任拆分”的游戏——”这部分是系统使用费不能退””那项是培训材料成本要扣除”。
最吊诡的是,这些机构往往把退款流程设计得比证券开户还复杂。需要填写的表格包括但不限于:服务终止申请表、投资收益确认书、客户满意度调查表…我那个餐饮客户说:”要回两千块服务费,花了我价值五千块的时间成本。”
为什么我们总是后知后觉?
这让我想起行为经济学家塞勒说的”心理账户”理论。我们的大脑会自动把”服务费”归类为”必要支出”,就像健身房年卡——付钱时幻想未来收益,等发现没用时又觉得追讨太麻烦。慧研智投们赌的就是这个心理弱点:金额刚好卡在让人肉疼又不值得请律师的区间。
有个现象很有趣:要求退款的客户里,企业主和程序员占比最高。前者习惯为结果付费,后者擅长发现系统漏洞。而最沉默的往往是中年中产,他们更在意”被当成难缠客户”的面子问题。
比退款更重要的思考
或许我们该换个角度想问题:如果理发师剪坏了发型,我们会要求退款;医生误诊,我们会追责。为什么到了理财服务,反而变得畏首畏尾?金融服务的”无形性”不该成为免责的理由。
我建议每个想追讨服务费的人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 当初购买时,是被收益承诺打动还是真的需要这项服务?
2. 机构是否履行了协议中可量化的服务条款?(比如约定的沟通频次、报告数量)
3. 你的损失更多是金钱还是信任?
一个从业者的私人建议
如果你决定维权,记住这几个关键点:
– 收集所有书面承诺(宣传页、微信记录、邮件)
– 重点质疑”未履行的具体服务项”而非”投资收益未达标”
– 向证监会投诉比找客服更有效(他们必须在15个工作日内书面回复)
最后说回阿杰。他后来通过反复投诉要回了60%的服务费,但他说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理财顾问和算命先生的区别,有时候只在于西装的价格。”这话虽然刻薄,却道破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我们付费购买的,往往只是自己欲望的投影。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