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我在陆家嘴某家咖啡馆里无意间听到邻桌的对话。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人正对着两个年轻人滔滔不绝:”中和应泰的好人好股系统,年化30%起步,稳赚不赔…”年轻人眼中闪烁的光芒让我想起三年前被P2P收割的自己。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当”道德”变成理财产品说明书上的卖点时,这件事本身就充满了荒诞。
一、好人好股的悖论:谁在定义”好”?

中和应泰的”好人好股”概念乍听很美好——选择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进行投资,既赚钱又积德。但问题在于,这个”好”字的标准掌握在谁手里?我翻遍他们的宣传材料,发现所谓的ESG评分体系就像米其林餐厅评选,既有一套看似科学的指标,又保留着足够多的主观操作空间。
记得去年参加某上市公司ESG路演时,CEO骄傲地展示他们在云南种了十万棵树。会后我私下问环保局的朋友,得到的回答是:”那些树苗三个月后全枯死了,但ESG报告里只会写’完成植树造林项目'”。这让我想起《黑镜》里那个靠骑单车赚积分的世界——当道德被量化,作弊就会成为刚需。
二、道德溢价的商业逻辑
某私募朋友曾给我算过一笔账:贴上”社会责任”标签的基金,管理费可以比同类产品高出0.5%-1%。按百亿规模计算,这就是每年5000万到1亿的额外收入。”你以为投资人买的是道德?不,他们买的是道德带来的溢价幻觉。”他晃着红酒杯说这话时,窗外正好是外滩璀璨的夜景。
更吊诡的是,这种商业模式形成闭环:机构需要道德概念来收取溢价→上市公司配合包装ESG故事→评级机构靠认证服务赚钱。三方各取所需,唯独散户投资者像闯进瓷器店的公牛,还以为自己参与了改变世界的伟大事业。
三、当善意成为收割工具
我认识一位退休教师王阿姨,她把养老钱全投进某”绿色能源基金”,因为销售告诉她”既赚钱又救地球”。结果该基金重仓的某光伏企业后来被曝数据造假,股价腰斩。最讽刺的是,该企业CEO上月刚获得”年度社会责任人物”奖。
这种现象就像素食主义者发现自己的有机蔬菜其实喷了农药——你以为是价值观投资,人家当你是优质韭菜。金融圈有个黑色笑话:当菜市场大妈开始谈论ESG,就是该撤场的时候了。
四、可能的出路:做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
不是说社会责任投资完全不可信,而是需要更清醒的认知:
1. 把道德和收益分开看待——前者是情怀,后者是生意
2. 自己研究底层资产,别迷信任何”认证标签”
3. 记住巴菲特的话:”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上周我特意去了中和应泰的宣讲会。当分析师激情澎湃地展示”好人股票组合”时,我问了个问题:”这些公司的高管薪酬与基层员工收入比是多少?”会场突然安静得能听见空调声。你看,真正的道德经不起具体问题的检验。
在这个时代,最危险的往往不是赤裸裸的骗局,而是那些包裹着美好外衣的生意。就像咖啡馆里那个西装男最后说的:”投资最重要的是相信。”是啊,金融炼金术从来都需要信仰加持——只不过有人信仰价值,有人信仰故事,而更多人信仰的,不过是自己不会被骗的侥幸。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