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798艺术区偶遇一位做独立设计的姑娘。她正对着空荡荡的展厅发愁,手里攥着皱巴巴的预算表。”就差十五万,”她苦笑着指墙上的装置艺术,”这些霓虹灯管本可以组成银河系。”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融资根本不是教科书里冷冰冰的名词解释,而是一场关于可能性的豪赌。就像那个姑娘需要的不是钱,是有人愿意为她的银河系买单。
传统解释总爱把融资说成”资金供需双方的交易”,要我说这简直像在描述器官移植手术——精准但毫无温度。真正的融资,其实是给梦想配一副合适的骨架。你揣着半成品的宇宙到处敲门,有人给你钢筋水泥,有人递来星光,最惨的是遇上那种非要给你装防盗网的——安全,但彻底掐死了飞行的可能。
我见过太多创业者把融资当成终点。拿了投资就像考进名校的学子,以为从此高枕无忧。殊不知这才是真正的开始,就像你终于拿到了船票,但惊涛骇浪都在后头。有个做社区团购的小伙子,天使轮后天天请客吃日料,B轮前夜却在我们常去的精酿酒吧抹眼泪——数据增长追不上烧钱速度,投资人的周报比前女友的查岗还令人窒息。

现在最让我警惕的,是那些把融资当勋章的怪象。某些创始人名片上印的融资额比实际产品还精致,路演PPT里塞满元宇宙和Web3.0的噱头。上周在创投峰会洗手间,听见两个95后CEO互相攀比:”我们刚拿了红杉的term””巧了,我们高瓴给的估值更高”。水龙头哗哗的流水声里,我恍惚觉得他们不是在创业,是在参加某种金融化的选秀节目。
但你说融资完全变味了吗?也不尽然。去年接触过某个农业科技项目,创始人拿着带泥土味的BP,演示到节水系统时突然掏出根旱死的玉米秆。会议室静了三秒,有个投资人突然拍桌:”我老家农田就这样!”。后来听说那轮融资超额认购,有个LP甚至主动牵线农科院——你看,最动人的融资永远发生在价值观共振的瞬间。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融资到底是什么?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炼金术,把PPT里的文字、Excel里的数字、创业者眼里的光,统统熔铸成改变现实的弹药。它既可以是创新的助燃剂,也可能是欲望的放大镜,全看你手里攥着的到底是银河系的蓝图,还是海市蜃楼的施工图。
最后说个冷知识:查”融资”词条时,别忘了看看搜索框旁边的广告位——那些标着”快速过桥””低息贷kuan”的弹窗,何尝不是另一种荒诞的融资叙事?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