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书镀金时代,AFP到底还香不香?
上周和老王喝酒,这哥们突然一脸严肃地问我:“你说我花两万多考个AFP,到底值不值?”我盯着杯子里晃动的啤酒泡沫,突然想起五年前在陆家嘴某券商大楼里,那个西装革履的理财经理向我展示他镶金边的AFP证书时眼里的光——现在想来,那光芒里掺杂的与其说是专业自信,不如说是对行业镀金敲门砖的迷信。
说实话,现在谁要是还把AFP当职业生涯的救命稻草,大概率会失望。这个曾经让无数金融民工趋之若鹜的证书,正在经历某种尴尬的身份解构。就像我认识的那个90后基金经理说的:“现在AI五分钟能生成十份理财方案,客户真正买账的不是你的证书编号,而是你能不能用人话讲明白为什么该买REITs而不是黄金。”
但你说它完全没用?倒也不尽然。去年帮朋友处理遗产纠纷时,那个戴着AFP胸牌的顾问确实展现出令人惊讶的税务筹划能力。不过有意思的是,后来发现他最打动客户的不是专业术语,而是用Excel表格直观演示出“如果早三年做家族信托,能省下一辆保时捷”的残酷对比。这让我意识到,证书真正的价值或许不在于知识本身——毕竟现在维基百科都能查到MPT模型——而在于持证人能否把标准化知识转化成有温度的服务语言。
行业里有个黑色幽默:现在AFP持证人比P2P暴雷平台还多。某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北上广深金融圈里每十个人就有一个揣着这个蓝本子。当稀缺性消失后,证书正在退化成某种“职场防身术”——就像我那个在股份制银行挣扎的表妹说的:“没有AFP?连理财经理转正答辩的入场券都拿不到。”

但最吊诡的悖论在于,越是资深从业者越对证书体系保持警惕。某私募合伙人跟我吐槽:“我面试时看到简历上证书栏写得密密麻麻的就头疼,还不如说说去年搞砸过哪个项目更有信息量。”这种反智倾向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行业的内卷真相——当所有人都武装到牙齿时,真正的差异化反而体现在证书之外的东西上。
如果你现在问我该不该考,我的建议可能会让培训机构跳脚:先把证券分析啃三遍,再去社区当半年理财义工,最后用ChatGPT模拟100场客户投诉应对。这些经历比证书更能让你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金融理财”——说到底,这行当本质是处理人性贪婪与恐惧的艺术,而没有任何考试能教你读懂人心。
记得离开酒馆时,老王嘟囔着说还是要报个保过班。望着他微驼的背影,我突然意识到,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人们追逐证书或许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获得某种虚幻的掌控感。就像暴雨中紧紧攥住伞柄的手,明知大风吹来时根本撑不住,但那份紧握的触感本身,就是安慰。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