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场上的资本游戏:我眼中的伊利困局与突围
去年冬天在呼伦贝尔出差,凌晨五点被冻醒后隔着结霜的窗户,看见牧民用体温给初生犊牛取暖的场景。那种原始而笨拙的温情,与后来在伊利总部看到的全自动挤奶流水线形成诡异对照——这家市值两千亿的乳业巨头,正把自己卡在传统牧歌与现代资本的裂缝里。
很多人把伊利简单归类为”必选消费防御股”,这种归类方式粗糙得让人恼火。就像把莫扎特归为”古典音乐从业者”般暴殄天物。真正让我夜不能寐的,是发现伊利在常温酸奶领域的创新能力其实被严重低估。当某友商还在用”添加果粒”这种上世纪玩法时,伊利的常温乳铁蛋白保存技术已经能做到媲美巴氏奶的营养留存率——这个细节鲜少被研报提及,却可能成为颠覆行业的暗线。
但它的资本叙事始终带着某种悲壮感。记得有次和基金经理聊起伊利,对方突然拍桌道:”这公司就像个模范生,每门功课85分,偏偏缺了让人心跳加速的满分科目。”这话刻薄却精准。从净资产收益率看,它连续多年稳居食品饮料板块前三,但市场给予的估值永远比茅台低半个身位——不是不够优秀,而是缺少那种让人血脉贲张的想象空间。
最让我忧虑的其实是其渠道变革的隐性成本。去年在三四线城市调研时发现,某新兴乳企用社群营销撕开的口子,正在蚕食伊利经营二十年的经销商体系。这些穿着睡衣在微信群接龙订奶的妈妈们,根本不在乎什么上市公司财报,她们只认”团长推荐的牌子”。这种底层渠道的崩塌速度,可能比财报上任何风险提示都来得致命。

不过最近发生的两件事改变了我的看法。一是发现伊利居然把奶酪实验室设在了深圳科技园而不是内蒙古——这种地理位置的隐喻很有意思,牧人开始主动拥抱比特世界。二是其ESG报告里藏着的关键数据:牧场景观碳汇项目产生的CCER收益,三年增长了470%。这意味着当友商还在纠结奶源价格时,伊利已经在下注碳交易时代的乳业新玩法。
或许我们该重新定义”防御性”这个词。当某天你发现超市冷柜里摆着伊利产的青稞牦牛乳酥油茶拿铁,牧场光伏板下跑着基因编辑的抗病奶牛,不要惊讶——这个看似传统的巨头,正在用草原狼般的隐忍,完成一场静悄悄的供给侧革命。
(调研笔记补遗:上周尝过其研发中的骆驼奶气泡饮后,突然理解为什么他们的研发中心要配漱口水——创新确实需要点冒险精神。)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