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在上海陆家嘴的一家咖啡馆,我无意中听到邻桌两个基金经理的对话。其中一个晃着手机说:”现在连韭菜都开始用Python跑量化模型了,我们这些老家伙是不是该退休了?”另一个苦笑着回敬:”别忘了,2015年股灾时,那些最华丽的算法第一个崩盘。”
这话像根刺扎进我心里。作为在金融科技行业摸爬滚打十年的从业者,我亲眼见证大数据如何从辅助工具变成投资界的”新上帝”。但最近我总在思考——我们是不是正在把股市变成一场过度优化的数字游戏?
一、 算法的”过度拟合陷阱”
某私募朋友曾向我炫耀他们的新模型:通过分析社交媒体情绪指数、卫星图像(计算停车场车辆数)、甚至外卖数据(通过高管点餐频率推测企业运营状况)来预测股价。回测收益率漂亮得像个童话,但实盘三个月就亏掉20%。问题出在哪?不是数据不够多,而是现实世界永远比模型复杂。

这让我想起玩《文明》游戏时总爱开全地图挂——知道得太多反而丧失了游戏的乐趣。现在的量化交易就像开了挂的玩家,在历史数据中疯狂挖掘统计规律,却忘了市场本质是无数活生生的人性博弈。当所有机构都在用相似模型时,市场反而会出现新的”反脆弱性”:2020年3月美股熔断期间,多个顶级量化基金单日亏损超30%,因为算法没学过”全球 pandemic”这个变量。
二、 数据民主化的悖论
表面上看,Wind、同花顺这些平台让散户和机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真相是:当你还在看K线图时,机构已经在用自然语言处理解析央行行长的微表情了。有次我参观某对冲基金,他们的”数据湖”里甚至收录了上市公司垃圾桶里的碎纸片扫描件——美其名曰”另类数据”。
更讽刺的是,大数据正在创造新的信息不对称。普通投资者看到的是加工后的”数据罐头”,而顶级玩家享受的是实时更新的”数据盛宴”。就像都知道用天气预报预测农产品期货,但有人用无人机监测农田湿度,有人只能看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
三、 被遗忘的”无用数据”
我最担心的是行业对”无法量化要素”的系统性忽视。如何用数据衡量管理者的领导力?企业文化的健康度?员工士气的微妙变化?这些曾经老基金经理靠”跑工厂、看眼神”获取的软信息,正在被粗暴地归为零。
还记得调研某制造业上市公司时,财务总监得意地展示他们的数字化转型大屏,而我注意到车间公告栏上员工留言:”打卡系统误差3分钟就扣钱,心凉了”。回公司后我建议减持,三个月后该公司爆发劳资纠纷股价暴跌——这个”数据点”在任何数据库里都找不到。
尾声:数字时代的投资修行
或许真正的投资智慧,在于知道何时该相信数据,何时该相信自己的直觉。就像自动驾驶汽车终究需要人类驾驶员随时准备接管,再精密的大数据模型也需要保留”人工否决权”。
最近我开始要求团队在研报末尾增加一栏:”本模型无法量化的风险”。有时候留白比过度填充更接近真相——毕竟股市最迷人的部分,永远是那些算不清的人性博弈。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