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投资咨询开始“祛魅”
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最怕两种人:一种是开口就谈“赛道”“生态化反”的PPT大师,另一种是西装革履把风控模型讲得滴水不漏的咨询顾问。巧的是,第二天我就在陆家嘴电梯里撞见一群正装笔挺、胸卡上印着“建经投资咨询”的年轻人,他们讨论项目时那种精密如瑞士钟表般的术语体系,突然让我想起朋友那句吐槽。
投资咨询这个行当正在经历某种诡异的价值解构。十年前,带着精装版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顾问们还能靠信息差赚取溢价,如今当每个县城咖啡厅里都有人谈论天使轮估值时,专业主义的护城河正在被全民金融素养的洪流冲垮。建经这类老牌咨询机构或许还没意识到,他们真正的竞争对手早已不是同行,而是抖音上那些用三分钟讲清VIE架构的财经博主。
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我注意到建经官网案例展示里仍强调“为某新能源企业规避政策风险”这类传统价值,但现实中更多初创公司会选择花199元买套法律模板自学——不是他们盲目自信,而是当监管政策每天在政务公众号实时更新时,付费购买滞后性分析的商业模式本身就透着荒诞。这就像卖地图的遇上全民高德导航时代,你精心绘制的等高线再精美,抵不过卫星实时图的一次刷新。
不过最近有件事改变了我的看法。某家被我们戏称为“元宇宙韭菜厂”的公司,拿着建经出具的负面评估报告挨个找投资人谢罪,结果意外获得了二次融资机会。这种黑色幽默背后藏着新逻辑:当所有人都忙着制造泡沫时,专业机构的最大价值反而是做那个拆穿皇帝新衣的孩子——虽然可能被踢出庆典现场,但长期来看,市场终会奖励诚实的声音。

或许投资咨询的未来不在预测的精准度(毕竟AI在这方面正以恐怖速度进化),而在于构建一种“反向认知”:在资本狂欢时坚持做悲观主义者,在群体恐慌时成为少数派数据的挖掘者。就像打牌高手不是那些算概率最准的人,而是最能看透对手心理漏洞的玩家。
离开建经办公室时瞥见他们走廊的标语:“与时间做朋友”,突然觉得这个老派表述在当下格外锋利。当短视频把投资压缩成15秒的财富神话,或许真正专业的咨询公司应该学会把时钟拨慢——用沉淀过的时间感对抗这个时代的速度狂热,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级的反脆弱?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