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签证的黄昏与中产的新焦虑
上周和一位在里斯本开中餐馆的老陈视频,他边擦杯子边叹气:“最近来打听买房移民的客人少了八成,都改问‘非盈利居留’怎么弄了。” 他柜台底下那沓中文房产广告,怕是快要过期了。
葡萄牙这回动真格了。去年十月喊停购房移民时,很多人还以为是做样子——毕竟过去十年靠这个吸了接近70亿欧元,谁能真舍得砍摇钱树?结果今年细则落地,才发现政府玩的是釜底抽薪。现在想去葡萄牙搞黄金签证,只剩下三类路子:注资商业项目、支持科研机构、或者给文化遗产砸钱。门槛从35万欧跳到50万欧起步,最讽刺的是,原先被中国买家热捧的里斯本/波尔图沿海地区,现在直接被踢出清单。
我翻着新政文件突然笑出声——这哪是移民政策,分明是套精准的“富豪筛选器”。真正手握巨资的人根本不在乎多掏15万欧,但那些掏空六个钱包凑首付的中产,瞬间被挡在门外。有个在深圳科技公司996的朋友,去年还在群里晒阿尔加维的海景房视频,现在默默把微信签名改成了“北欧极光攻略中”。
最耐人寻味的是文化捐赠选项。捐20万欧给“文化遗产项目”就能换签证,听起来像中世纪赎罪券的现代版。我特意托人查了受赠机构名单——某家入选的当代艺术基金会,创始人恰好是某前内阁部长的女婿。你看,资本和权力的游戏从来不会真正消失,只是换了张更体面的桌子继续玩。

当然也有明白人。做家族办公室的Cynthia上个月刚带客户走了科研投资通道,50万欧砸进某海洋研究所。“比起买可能贬值的房产,换孩子未来在欧盟自由发展的门票,这买卖不亏。”她晃着红酒提醒我,“但你以为葡萄牙真缺这点科研经费?他们怕的是变成第二个温哥华——本地年轻人因为房价暴动起来,可比移民问题可怕多了。”
有个细节很多人没注意到:新政特别强调创造就业指标。要求每份投资至少维持10个工作岗位五年以上,这招简直是把移民政策当产业政策用。某位不愿具名的移民律师跟我吐槽:“现在递材料得像写商业计划书,光房产证和存款证明不好使了,得论证你能给葡萄牙带来多少GDP增幅——某种程度上,这比直接涨价更劝退只想躺平的中产。”
站在特茹河边看这些变化,总觉得像在看一场精心设计的阶层分流。富豪们继续用资本开路,技术人才走他们的数字游民通道,唯独那些想用积蓄换另一种生活可能性的普通人们,突然发现闸门正在缓缓关闭。老陈最后在视频里嘟囔:“以后来吃饭的估计都是真大佬了,我得把菜单上蛋炒饭改成黑松露炒饭。”
或许这才是黄金签证演变的真相:它从来不是通往理想国的船票,而是丈量现实残酷性的标尺。当最后一波趁着旧政末班车拿到签证的人,在里斯本夕阳下打开香槟时,大西洋的风正在把新的游戏规则吹向更遥远的角落。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