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上海外滩的一家咖啡馆里,我遇到了一位做外贸的老同学。他一边搅动着杯中的美式咖啡,一边压低声音说:”你知道吗?我现在最头疼的不是订单,而是怎么把赚到的外汇合规地转回来。”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他紧锁的眉头上,那道阴影恰好勾勒出了中国外汇管理最真实的轮廓——在开放与管控之间,我们始终在走钢丝。
一、那些”合理”的灰色地带
外汇管理局的条文总是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但实际操作中却处处是”中国式智慧”。我记得第一次帮公司处理跨境付款时,银行客户经理神秘兮兮地递给我一张清单:”这些用途批得快。”清单上赫然写着”咨询服务费”、”市场调研费”等看似合理却又模棱两可的项目。
这让我想起经济学家凯恩斯说过的那句话:”最难的不是接受新观念,而是摆脱旧观念。”我们的外汇管理框架诞生于外汇短缺时代,如今却要应对资本过剩的新常态。就像给一个长大的孩子继续穿着儿时的衣服,难免要这里扯一扯,那里松一松。

二、审批的艺术与科学
某次参加外汇局的培训,主讲人反复强调”真实性审核”四个字。但什么是真实?我见过最绝的案例是一家企业用”购买海外艺术品”的名义汇出资金,附上的是一张像素极低的”名画”照片——审批居然通过了。后来才知道,那不过是挂在董事长办公室的一幅装饰画。
这种黑色幽默背后,暴露的是审核标准的弹性空间。就像我认识的一位外汇局老审核员说的:”我们不是在审材料,是在审人心。”这话听起来颇有哲理,但细想之下却让人不寒而栗——当规则让位于个人判断时,公平性该如何保障?
三、技术赋能的悖论
区块链、大数据这些时髦技术确实让外汇监管如虎添翼。去年某地破获的地下钱庄案,就是通过资金流向的算法分析发现的。但技术从来都是双刃剑,我认识的一位IT极客就曾半开玩笑地说:”现在的智能风控系统,与其说在防洗钱,不如说在制造新型的’技术性违规’。”
这让我想起1984中的电幕——当监管无处不在时,合规成本会高到什么程度?某跨境电商老板跟我算过一笔账:为了满足外汇申报要求,他们专门养了一个5人的合规团队,每年成本超过百万。”这些钱本来可以拿来开发新产品的。”他苦笑着摇头。
四、寻找那个黄金分割点
或许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思考:外汇管制的本质是什么?是防风险,还是防自由?是保护,还是控制?
我欣赏央行某位不愿具名的学者说的那句话:”好的外汇管理应该像空气——平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缺氧时立即能供氧。”可惜现实往往是,我们既时常感到窒息,又在真正需要时找不到氧气面罩在哪。
站在外滩望着黄浦江上来往的货轮,我突然明白:外汇账户管理的终极命题,或许是如何在”管得住”与”放得开”之间,找到那个让市场主体既不会窒息而亡,也不会任性妄为的黄金分割点。这个点的坐标,可能永远都在动态调整中。
毕竟,管理外汇易,管理人心难。而好的制度,应该相信人性,但不要考验人性。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