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值背后的焦虑:当理财变成一场心理博弈
昨天下午老张给我发微信,就三个字:“又跌了”。不用问就知道,他肯定又盯着友邦成长基金的净值更新。这位去年刚退休的工程师,如今把基金APP刷新频率锻炼成了条件反射——开盘刷一次,午休刷一次,收盘前刷一次,晚上睡前还得确认下净值才睡得着。
说实话,我看基金净值的心态和老张截然不同。作为经历过三轮牛熊的“老韭菜”,我早就学会把净值波动当成天气预报——你可以关注,但没必要为晴雨不定而失眠。就拿友邦成长最近这波回撤来说,比起净值本身,我更在意他们调仓换股时透露的投资逻辑。
上个月和他们的基金经理喝咖啡时,对方提到正在减配某些过热的新能源标的,转而布局传统制造业数字化升级的机会。这个操作当时让我挺困惑——毕竟现在市场上人人都喊着“拥抱高景气赛道”。但回过头看,这种敢于逆势布局的勇气,恰恰是主动管理型基金该有的样子。
净值这个东西,说穿了就是个滞后指标。就像你开车时总盯着后视镜里的风景,反而错过了前方的弯道。我2018年买过某只网红基金,当时净值飙涨时人人追捧,结果风口过后净值腰斩,现在还有大批套牢盘在骂娘。所以现在看到朋友圈里晒净值涨幅的,我都想劝他们多看看持仓明细里的换手率和行业集中度。
最近让我警觉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把基金当快消品玩。上周在陆家嘴咖啡厅听见两个95后讨论要不要因为友邦成长净值连续两周跑输沪深300就赎回,转头去追半导体ETF。这种追涨杀跌的玩法,简直是把价值投资玩成了赌场轮盘游戏。
当然我也不是完全否定净值的意义。去年三季度我整理过数据,发现友邦成长在单日净值跌幅超3%的交易日之后,有八成概率会在接下来60个交易日内创出新高。这个规律未必科学,但至少说明短期净值波动放在长周期里看,可能只是K线图上一个小涟漪。

有时候觉得,我们对待净值的态度特别像父母看待孩子的考试成绩。单次分数高低说明不了什么,重要的是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习惯。可惜大多数人还是忍不住每天查分数,把投资做成了焦虑密集型劳动。
要是让我给基金公司提建议,倒希望在净值展示页加个心理按摩功能——当单日跌幅超过2%时自动弹出巴菲特的名言,或者显示该基金成立以来跨越过的最大回撤幅度。毕竟投资这件事,有时候战胜心魔比战胜市场更重要。
(突然想起明天又到定投扣款日了,看了眼今晚刚更新的净值,顺手把申购金额从1000调成了1500。这种越跌越买的叛逆感,大概就是老韭菜最后的倔强吧。)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