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北京中关村的一家咖啡馆里目睹了一场有趣的对话。两个年轻人正热火朝天地讨论他们的”创业项目”——一款号称能颠覆外卖行业的APP。当我无意中听到他们说”反正先拿融资再说”时,不禁苦笑。这让我想起硅谷投资人保罗·格雷厄姆的那句话:”现在满大街都是创业者,却很少有人真正在创业。”
1. 融资猎手:创业圈的新型职业乞丐
不知从何时起,创业变成了一个精致的资本游戏。我认识不少所谓的”连续创业者”,他们的履历上写满了各种项目,但仔细一看,每个项目都活不过融资轮。这些人精通BP制作、路演话术和估值谈判,却对如何真正经营一门生意一窍不通。
最讽刺的是,这类”创业”往往最受媒体追捧。去年某共享经济项目倒闭时,创始人接受采访说:”我们成功验证了这个模式不可行。”——听听,多么漂亮的失败说辞!但真实情况是,他们烧光了2个亿,连最基本的单位经济模型都没算清楚。

2. 概念炒作者:皇帝新衣的现代演绎
现在创业圈有个怪现象:越是看不懂的项目越容易获得关注。区块链、元宇宙、Web3…这些概念本身没有错,但太多人把它们当成了遮羞布。我见过一个团队,把普通的会员系统包装成”NFT社交生态”,居然真拿到了投资。
这类创业者的典型特征是:
– 擅长制造新名词
– 商业计划里塞满各种”颠覆性””革命性”字眼
– 对”如何赚钱”这个问题永远回答”等用户量上去了自然有办法”
某种程度上,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创业表演艺术”。
3. 政策套利者:寻找漏洞的投机分子
记得2016年共享单车刚兴起时,有个朋友神秘兮兮地找我,说他发现了一个”稳赚不赔”的创业模式:利用地方政府的创业补贴政策。”一个城市注册一家公司,拿完补贴就注销,全国有300多个地级市呢!”他两眼放光地说。
这种”创业”本质上就是制度套利。近年来,从新能源到芯片,几乎每个被政策鼓励的领域都会涌现出一批这样的投机者。他们不创造任何真实价值,只是在不同补贴政策间游走,像秃鹫一样寻找可以啃食的利益。
4. 真正被排除在外的创业精神
有意思的是,那些最符合创业本质的人,往往不认为自己在”创业”。我家楼下开了20年的包子铺老板,每天凌晨3点起床和面;我表姐在县城做的手工酱菜,靠着口碑慢慢做到周边几个市都有分销。他们不会去参加创业大赛,也不懂什么叫”估值模型”,但他们确确实实在创造价值。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当我们在谈”创业”时,到底在谈什么?是华丽的PPT?是动辄上亿的估值?还是那个最原始的动力——发现一个问题,并坚持不懈地寻找解决方案?
法国作家加缪说过:”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在这个被资本和流量异化的创业时代,我们可能更需要回归那个”微不足道”的本质:解决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哪怕它很小;创造一些切实的价值,哪怕它不起眼。
毕竟,真正的创业精神从来不在那些喧嚣的路演现场,而在那些默默解决问题的坚持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