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的程序员朋友阿杰突然发来一条微信:”你说,我们这些搞技术的,怎么就被同花顺的付费功能给套路了?”屏幕这头的我不禁苦笑——这已经是本月第三个向我吐槽同花顺退款问题的朋友了。有趣的是,他们清一色都是精通算法的技术从业者。
一、那些藏在条款里的”温柔陷阱”

记得第一次接触同花顺付费产品是在2018年牛市。当时弹出的”AI选股神器”广告宣称”年化收益可达300%”,红色加粗的字体像极了赌场里的老虎机。但真正让我后背发凉的,是付款时那个默认勾选的”自动续费”选项——它被巧妙地设计成与背景同色的淡灰色,旁边还贴心标注”开通立减88元”。
这让我想起亚马逊早期的”一键下单”专利。同花顺显然深谙此道:用行为经济学中的”默认效应”(Default Effect)和”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构建双重陷阱。当用户为即时优惠心动时,往往忽略了未来可能持续产生的”沉默成本”。
二、退款?一场精心设计的”闯关游戏”
去年帮同事老张申请退款的经历堪称魔幻。客服首先抛出”3天无理由退款”的挡箭牌(尽管老张是在第5天才发现自动续费)。当我们搬出《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暂行办法》时,对方话术立刻切换为”虚拟商品特殊性质论”。
最精彩的当属后续的”拖延战术”:需要提交手持身份证照片、三个月交易记录、甚至要求录制视频声明。整个流程设计之繁琐,堪比申请美国签证。我不禁怀疑,这究竟是风控需要,还是刻意提高用户放弃率的”黑暗模式”(Dark Pattern)?
三、金融科技公司的”道德悖论”
某私募基金经理曾私下透露:”同花顺的L2数据成本几乎为零,但定价策略堪比奢侈品。”这句话道破了行业潜规则——金融信息服务的定价从不取决于成本,而是焦虑程度。
这形成诡异的共生关系:用户为缓解焦虑付费→服务效果存疑加剧焦虑→继续购买更贵服务。就像我那个买了所有付费模块却依然亏损的表叔说的:”总觉得下一个功能就是救命稻草。”
四、突围者的另类解法
在杭州某量化交易社群里,流传着更极端的应对方案:有人用Python脚本监控账户变动,在扣费前1小时取消自动续费;还有组团购买后通过云同步共享账号的”数字共产主义”实验。这些灰色操作背后,是对平台规则赤裸裸的嘲讽。
但真正让我触动的是某券商IT主管的做法:他开发了开源的替代指标系统,在GitHub上写道:”如果信息民主化是妄想,至少我们可以拆掉几堵墙。”
五、当我们在讨论退款时,实际在争论什么?
或许同花顺退款难题的本质,是数字化时代的新型阶级矛盾。当普通散户还在研究MACD金叉时,机构客户早已用着定制化的AI投研系统。这种信息鸿沟,让金融科技公司得以玩转”价格歧视”的游戏。
下次当你点击”立即支付”时,不妨先问自己:你购买的是真正的数据分析工具,还是缓解FOMO(错失恐惧症)的情绪镇定剂?在这个算法即权力的时代,或许我们最该赎回的不是那几百块钱,而是被收割的注意力与判断力。
(后记:就在完稿时,阿杰发来最新进展——他通过信访渠道最终拿到了退款。但聊天记录最后一句是:”你说,我明年会不会又忍不住买回来?”)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