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从来没想到自己会花整整一个下午,和一台机器较劲。
事情源于上个月一次莫名其妙的转账失败——我在贵阳银行的App上操作,页面显示“系统繁忙,请稍后再试”,连续三次,每次都扣了手续费。作为一个常年和数字系统打交道的人,我自认对这类问题还算有耐心,但这次真的让我有点上火。
于是,我拨通了贵阳银行那个印在卡片背面的客服电话:400-11-xxxx。接下来的四十分钟,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由语音提示和选项按钮构建的数字迷宫。
“普通话请按1,贵州方言请按2…”

“账户服务请按1,贷款业务请按2,信用卡服务请按3…”
“查询余额请按1,转账问题请按2,挂失服务请按3…”
每按一个键,都需要等待那机械的女声完整念完所有选项——这设计简直是对人类耐心的极限测试。我甚至开始怀疑,这些冗长的语音菜单是不是银行故意设置的过滤机制,好让那些不够坚定的客户自动放弃。
最让我哭笑不得的是,当我终于按照指示按到“人工服务”时,听到的却是:“当前坐席全忙,预计等待时间约5分钟。”而在这5分钟里,系统每隔30秒就会重复一次“您的来电对我们非常重要”,仿佛在嘲讽我的时间一文不值。
这让我想起去年在贵阳一家分行办理业务的经历。那位柜员大姐一边慢悠悠地敲着键盘,一边和同事聊着昨天的广场舞比赛。当时我觉得这种“人性化”的低效率令人抓狂,但现在对比电话客服的极致效率,我竟然开始怀念起那种带着烟火气的人工服务——至少,我能对着一个真实的人发牢骚。
也许这就是现代银行业的悖论:我们一边抱怨线下网点效率低下,一边又对冰冷的自动化服务感到窒息。贵阳银行作为一家地方性银行,本来应该更懂得“人情味”的价值,但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似乎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这种效率至上的怪圈。
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细节: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语音系统会不时插入一些新产品推荐——“现在开通我行数字钱包,可领取10元红包”。这种在客户焦头烂额时还见缝插针营销的做法,实在让人哭笑不得。这让我不禁怀疑,银行设计客服系统的首要目标,究竟是为客户解决问题,还是最大化挖掘每个来电的商业价值?
当我最终接通人工客服时,那位工号337的工作人员用训练有素的语气告诉我:“系统显示您的转账实际上成功了三次,多余金额会在3-5个工作日内退回。”——所以那些“系统繁忙”的提示只是个幌子?更妙的是,当我问及手续费能否退还时,对方表示“系统自动扣除,无法退还”。
挂断电话后,我盯着手机上47分钟的通话时长记录,突然意识到一个残酷的事实:在这个数字时代,我们以为自己在使用工具,实际上却成了工具的工具。银行设计这套系统的聪明之处在于,它用看似开放的选择权掩盖了一个本质——你永远无法跳过预设的流程,就像困在迷宫里的老鼠,每个转弯都是被设计好的。
贵阳银行客服电话的经历,某种程度上成了现代人处境的隐喻:我们渴望高效,却被效率所困;我们追求便捷,却在自动化中迷失。也许有一天,当AI客服能完美模拟人类情感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竟然开始怀念那些被无限转接的等待时光——至少那时我们还知道,电话那头是另一个真实的人。
(后记:三天后,多扣的款项果然退回来了,但手续费至今石沉大海。看来在某些方面,机器比人类更懂得什么叫“原则性强”。)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