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成为一种力量:台州银行的生存哲学
几年前,我因为一个县域经济调研项目第一次去到台州。出租车司机听说我要去台州银行,咧嘴一笑:“他们家啊,连我这种开车的都能贷到款。”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埋下了好奇——在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林立的时代,一家扎根于三线城市的城商行,凭什么能让普通老百姓觉得“亲切”?
或许很多人会习惯性地用“小微金融服务”来定义台州银行,但我觉得这种归类过于偷懒了。真正让我着迷的,是它如何把“小”做成了一种壁垒,甚至一种哲学。这不仅仅是放贷技术的问题,而是一种对传统银行业的“叛逆”——他们似乎从一开始就拒绝成为那种西装革履、高高在上的金融机构。
我采访过一位在台州做塑料模具生意的老板。他说,台州银行的信贷员会蹲在车间里看机器运转,甚至帮着他算电费、物流成本,“他们不像来审你的,倒像来帮你赚钱的。”这种画面感很强的情景,背后其实是一套完全不同的逻辑:风控不是靠报表和抵押物堆出来的,而是靠“人”跑出来的。你说这是土办法?但偏偏就是这种“土”,让很多大银行啃不动的小微客户成了他们最忠实的用户。
有意思的是,这种模式看似没有技术含量,却极难被复制。我曾经和一位从大行跳槽到地方银行的朋友聊过,他说最难的不是流程设计,而是文化——“台州银行的客户经理是真的愿意早上六点去菜市场看摊主开张的,这在大行体系里几乎无法想象。”某种程度上,台州银行的护城河不是金融产品,而是一群愿意“弯下腰”的人。

不过我也在思考,这种高度依赖人力的模式能否持续。去年以来,不少银行纷纷发力数字化转型,用大数据替代信贷员的腿。台州银行其实也在做类似尝试,但我觉得他们最聪明的选择是没有完全用机器替代人,而是把技术作为辅助工具——系统可以算出一个客户的评分,但只有人才能判断出他是不是真的“靠谱”。这种“人机结合”的暧昧地带,反而成了他们新的优势。
当然,台州银行并非完美。有朋友抱怨过他们的某些网点服务效率不高,产品灵活性也比不过更激进的互联网银行。但或许这就是它的另一种真实——一家有温度但也有毛边的机构,不像冷冰冰的完美机器,反倒更接近活生生的人。
说到底,台州银行让我想起一种老派的手艺人:不追求规模最大,但求把最擅长的事情做到极致。在金融业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这种“小却坚实”的存在,反而成了一种刺目的提醒:有时候,所谓创新未必是追逐最新潮的概念,而是把你相信的价值坚守到极致。
也许未来某天,小微金融会成为所有银行的标配。但台州银行早已证明过:最早相信一件事,并愿意为之弯下腰的人,往往能走出一条别人复制不了的路。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