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同学聚餐,聊到给孩子买保险的事。她家刚给两岁的娃买了一份年缴两万的理财险,说是既能保障又能存钱,等孩子18岁就能取出一笔可观的”教育金”。看着她兴奋地计算复利收益的模样,我突然想起十年前我表姐也做过同样的事——结果去年她儿子上大学时发现,那笔钱的实际购买力还不如当初每年存银行定期。
这事儿让我琢磨了好久。我们这代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周全的保障,但往往被精算师们精心包装的”爱与责任”蒙蔽了双眼。那些穿着西装革履的保险顾问,用复利计算公式画出的美好蓝图,本质上不过是场对焦虑情绪的精准收割。
最讽刺的是,这些产品通常打着”专为儿童设计”的旗号,但仔细算算内部收益率(IRR),很多产品实际年化收益还跑不赢通胀。我见过最夸张的一款,前五年保费中有40%都成了佣金和管理费——这哪是理财,分明是在给保险公司打工。
当然我得承认,保险本身没有原罪。如果是纯保障型的重疾险或医疗险,确实能构建基础风险屏障。但一旦沾上”理财”二字,事情就变味了。那些演示表上动辄百万的预期收益,就像咖啡拉花般精致却转瞬即逝——毕竟下面那杯咖啡到底值不值这个价,得等二十年才能尝到味道。

有个做精算师的朋友私下跟我说,现在市面上90%的儿童理财险,实际收益都低于3.5%。这个数字让我后背发凉:我们一边教孩子认识通货膨胀,一边却给他们购买注定贬值的”未来”,这种割裂感简直像出黑色幽默剧。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产品的畅销也折射出中产家庭的集体焦虑。在房价、教育成本飞涨的当下,我们太需要有个”确定性的承诺”来对抗未来的不确定性。就像我母亲那代人热衷给女儿存嫁妆,现在我们不过把樟木箱子换成了保险合同。
如果你非要问我该不该买,我的建议是:先把基础保障做足,然后用定投指数基金的方式给孩子存钱。虽然听起来不够”高端”,但至少你能看清楚每一分钱的去向。记住,真正可靠的理财从来不需要华丽的包装,就像真正的爱不需要用保单来证明。
(突然想到个细节:去年某知名险企被曝出演示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相差23个百分点,这差距都快赶上我高考数学和实际得分的差距了…)
说到底,养育孩子本就是场无法投保的冒险。与其纠结哪个理财险更划算,不如多陪孩子读本书——毕竟世界上最好的投资,永远是对认知能力的提升。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