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姑且叫他老张吧,去年在某家P2P平台踩了雷,血本无归。前几天他突然在微信上甩给我一个链接,附带一句灵魂拷问:”这公司和讯,靠谱吗?”我点开一看,是个号称”高收益理财”的广告页面,右下角赫然印着和讯的LOGO。
一、LOGO不等于公章
和讯当然是个正规公司——如果你指的是工商注册、ICP备案、办公场地这些硬指标。1996年成立,老牌财经门户,中规中矩的上市公司背景,甚至早年还和《财经》杂志有过合作。但问题在于:”正规”这个词在中文互联网里,早就被玩成了俄罗斯套娃。

就像你去菜市场买活鱼,摊贩有营业执照(正规),但秤盘下面可能粘着磁铁(不正规)。和讯作为平台方,自己发行的产品或许合规,可那些挂着它名头的第三方广告呢?去年某款暴雷的私募产品,宣传页面上不也写着”和讯战略合作伙伴”?事后一查,不过是每年交50万广告费的客户而已。
二、财经媒体的”灰色共生”
这让我想起2015年股灾前夜,某券商分析师在和讯直播间高喊”万点不是梦”,底下小散们热血沸腾。结果呢?暴跌之后,分析师删帖跑路,平台轻飘飘一句”嘉宾观点不代表本台立场”就撇清了关系。
这种操作堪称行业潜规则:媒体赚流量和广告费,机构获客和背书,风险全由用户承担。和讯的尴尬在于——它既想保持”专业财经媒体”的人设,又不得不靠金融产品的推广费活着。就像个试图同时扮演裁判和球员的选手,再怎么强调”中立”,球衣底下早就印满了赞助商商标。
三、当”老字号”遇上新骗局
有个细节很有意思:和讯官网的”关于我们”页面,至今还挂着”中国最早的财经门户之一”的标签。但对普通用户来说,这种历史光环反而可能成为认知陷阱——就像看到穿白大褂的就以为是医生,却忘了莆田医院也有正规执业许可证。
去年有个典型案例:某”区块链理财”项目利用和讯二十周年专题的露出做信用背书,受害者后来维权时才发现,平台只是买了和讯的广告位。互联网时代的”正规”,早就从”有没有牌照”变成了”如何用牌照”。
四、普通人的生存法则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和讯是正规公司吗?我的答案是:
1. 查底层逻辑:直接参与运营的产品(如和讯基金销售牌照下的代销业务)相对可控,但挂着”合作””推荐”字样的要当心
2. 看利益流向:凡是要求资金不通过银行存管,而是打入某个”战略合作伙伴”账户的,转身就跑
3. 用时间验证:真正靠谱的理财平台,巴不得你把每个合同条款都看清楚,而不是用倒计时弹窗催你”最后3个名额”
最后说个黑色幽默:老张后来发现,当初骗他的P2P平台,其实在和讯上被曝光过风险。只不过那篇报道藏在网站第三屏的角落,而首页横幅正是该平台的促销广告。你看,这就是互联网的魔幻现实主义——真相和陷阱,往往共用同一个页面。
(写完这段我突然意识到,或许我们真正该问的不是”XX公司是否正规”,而是”在这个时代,到底还有没有绝对安全的信任锚点?”)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