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路过西单,又看见那栋熟悉的工行大楼。灰白色的外墙在秋日阳光下显得有些肃穆,让我想起二十年前第一次跟着父亲去开户的场景。那时候觉得银行柜台高得需要踮起脚尖才够得到,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像法官一样威严——而现在,我竟然已经和这家银行打了二十多年交道。
说起来有意思,工行给我的感觉始终像个不苟言笑的老派绅士。它不像招行那样擅长说漂亮话,也没有平安银行那种恨不得把理财产品塞进你早餐麦片里的热情。但每当我需要办理一些真正重要的业务时,第一个想到的还是它。这种信任感很微妙,就像你明知道老派绅士可能不懂最新潮的电子音乐,但至少他不会在你需要的时候突然玩消失。
我记得2015年股市暴跌那次,不少银行的理财经理都开始玩失联。但工行那位姓李的客户经理居然主动打电话过来,第一句话是“您的资金安全最重要,建议这几天不要做任何操作”。这种近乎古板的谨慎,在那个时候反而成了最让人安心的特质。
不过话说回来,工行最近几年的数字化转型倒是让我有些意外。去年在手机上申请贷款,从提交到放款只用了不到两小时——这效率让我差点怀疑是不是误点了某个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链接。但细想之下,这种改变又很“工行”: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只是默默地就把事情做成了。就像个老派绅士终于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但依然坚持要把手机放在西装内袋里。
有意思的是,工行在县城的网点反而比一线城市更有活力。去年在云南某个小县城,看到工行网点里挤满了办理社保业务的老人,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教他们使用自助机器。那一刻突然意识到,这家银行承担的社会责任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重。它不能像那些互联网银行那样只服务“优质客户”,而是必须扛起普惠金融的担子。
有时候我会想,工行像极了中国经济的某种隐喻:看起来保守稳重,实则一直在进行着不易察觉的变革;承担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却又在努力适应新时代的节奏。它可能永远不会成为最酷的银行,但就像城市里的基础设施一样,平时不会特别注意它的存在,可真要缺了它,整个系统都可能出问题。
最近数字人民币试点,工行又是最先落地的几家之一。看着APP里那个熟悉的logo,突然觉得这个老派绅士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敏锐。它或许不会跳上舞台中央跳舞,但永远会在最关键的位置上做好自己的本分——这大概就是工行最独特的生存智慧吧。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