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归来,市场为何总是“水土不服”?》
国庆收假第一天,我盯着满屏飘绿的股票软件,突然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咖啡馆听到的对话。两个穿着定制西装的男人边搅动拿铁边说:“节后效应就像宿醉,明知道会难受,但总有人忍不住贪杯。”
这话糙理不糙。数据显示近十年国庆后首周下跌概率超70%,但今年这场暴跌还是让人脊背发凉——创业板单日4.2%的跌幅,简直像有人提前按下了恐慌发射键。
最讽刺的是,节前那些鼓吹“红十月”的券商策略报告还墨迹未干。某首席经济学家信誓旦旦说“估值底部已现”的模样,让我想起菜市场吆喝“最后三天清仓”的摊贩。其实谁都明白,长假期间积压的利空总要宣泄,但这次港股提前崩盘带来的情绪传染,叠加某中东主权基金减持中概股的风声,让调整变成了踩踏。
我在暴跌当天做了个实验:把自选股列表给做私募的老同学看,他嗤笑说:“你还留着消费股?现在聪明钱都在玩跨境套利。”这句话点破残酷真相——当普通投资者还在纠结基本面时,大资金早已在衍生品市场完成对冲。就像台风来临前,渔民忙着固定渔船,而邮轮公司早已买好巨灾保险。

特别值得玩味的是白酒板块的集体沦陷。某龙头酒企节前刚宣布营收增长12%,节后却连吃三个跌停。后来才流传出某省禁酒令的会议纪要——这种中国特色的信息不对称,总让价值投资像个黑色幽默。就像去年某地产股暴雷前,内部人早通过港股通把仓位清空,留下A股散户在维权群里抱团取暖。
或许我们该承认,节后暴跌从来不是经济问题,而是人性试炼场。那些喊着“长期持有”的投资者,其实悄悄设了8%的止损线;宣称“越跌越买”的大V,早在微博悄悄开通了付费问答。这种心口不一的撕裂感,比K线图更值得玩味。
站在交易大厅门口看大爷大妈们查账户,突然觉得股市像极了当代寓言——我们总在重复同样的错误,不是因为愚蠢,而是因为贪婪总比恐惧跑快半步。就像明知国庆后多暴雨,但总有人不愿带伞,赌乌云会飘向别人的头顶。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