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和一位做智能家居的创始人在三里屯喝酒。两杯威士忌下肚,他突然苦笑:”都说融资是创业的成人礼,我怎么觉得更像是一场公开处刑?” 当时他的公司刚完成B轮,估值漂亮得能上科技媒体头条,但他眼里的血丝比融资新闻的红色标题还要刺眼。
这让我想起个反常识的观点:融资本质上不是找钱,而是创业者被迫在显微镜下把自己拆解重组的过程。你看那些路演PPT里精美的增长曲线,背后往往是创始团队连续三个月每天16小时的血泪;投资人签支票时的优雅姿态,掩盖了尽调时连你大学挂过几门课都要查个底朝天的残酷。
有意思的是,现在很多人把融资当成创业的KPI——仿佛没拿过红杉、高瓴的钱就不配叫创业者。但据我观察,那些追着融资光环跑的人,最后往往变成PPT创业专家。真正在仓库里熬夜改供应链的老炮儿,反而常对资本保持一种警惕的暧昧。就像我认识的一位做预制菜的大姐,明明现金流健康到能让会计笑醒,却偏要等扩张时才谨慎地引入战略投资,她说”钱进来那天才是真正考验定力的开始”。
最近AI热潮里更魔幻:有些团队靠着ChatGPT接口包装个壳就能估值上亿,而真正在实验室啃论文的团队反而被嫌弃”商业化太慢”。资本市场的短期逐利性,某种程度上正在扭曲创业的本质。有时候我不禁怀疑,到底是我们需要资本,还是资本需要新的故事来维持游戏?

当然我不是全盘否定融资的价值。去年看某个消费品牌在疫情间逆势扩张,正是因为他们提前半年用稀释5%股权的代价,换来了关键时刻的弹药库。但创始人私下跟我说,比起钱本身,投资方带来的供应链资源才是真正救命的东西。你看,聪明的创业者早就明白,融资本质是资源重组而非货币交易。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融资喜报时,不妨多想想数字背后的东西:那些在谈判桌上崩掉又重建的条款,那些因为对赌协议被迫转型的业务线,还有创始人用股权换来的时间窗口——这一切远比新闻稿里那个金额更值得玩味。
融资这场大戏里最讽刺的是:所有人都盯着钱流动的声响,却少有人听见创业者灵魂晃荡的声音。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068/